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管理规定》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
粤国土资规划发〔2013〕83号
各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顺德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
为科学实施《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管理规定》,我厅制定了《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有条件建设区使用及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公告要求》、《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有条件建设区使用及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备案要求》等五个配套文件,现予以发布实施。
同时为做好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更新工作,配套文件发布前各级政府批准局部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需按照《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补充电子数据光盘,于4月15日前报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联系人:胡春雷,刘禹麒,联系电话:38803521,87018051,传真:38802564)
附件:1.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2.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3.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4.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有条件建设区使用及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公告要求;
5.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有条件建设区使用及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备案要求。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粤国土资规划发〔2013〕187号
各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顺德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
为规范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省厅组织编制了《广东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广东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为规范开展广东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提高试点实施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广东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的复函》(国土资函〔2012〕625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在线监管系统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71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指南。各试点县(市、区)编制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以下简称“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时适用本指南。
1.基本概念
1.1低丘缓坡
指具有一定规模、具备成片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形高差相对适中、坡度一般在6°—25°之间的丘陵地形。
1.2荒滩
指尚未利用的滩涂和已荒废的滩涂,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为沿海滩涂或内陆滩涂。
1.3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
指在试点县(市、区)范围内,根据集中连片、统筹布局、少占耕地的原则,在项目位置及其周边范围划定的进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相对完整区域。试点项目包括试点建设项目和土地整理开发项目。
2.编制原则
2.1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统筹安排,优化各类用地空间布局。
2.2保护耕地,保护生态
项目开发应少占耕地和避开基本农田,减少对地貌景观的改造及区域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3节约集约,切实可行
项目开发须在上级下达的建设开发控制规模内,遵循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国家产业政策。方案须经充分评估,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2.4合法合规,保障权益
依法依规对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进行核实和确认,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安置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妥善做好安置补偿和社会保障工作。
3.编制程序
3.1准备工作
根据收集与整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城乡规划及已批准的试点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资源禀赋,初步确定项目区范围和项目位置。
3.2实地调查
开展野外实地调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专项规划、土地调查成果认定地类,对项目区土地进行勘测定界,核实和确认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核定项目区范围和项目位置,做到地类和面积准确、界址和权属清楚。
3.3方案编制
试点县(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文本、图件、数据库等。实施方案应对土地适宜性、项目区用地布局、开发建设时序、资金预算、安置情况、实施措施等内容作出说明,同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林业生态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规划的协调衔接,并按规定开展征求部门意见、听证及公示工作。
实施方案编制时,应同步做好试点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地质灾害评估、水土保持评估、压覆矿产评估工作。
3.4方案审批、公告
试点实施方案按照听证、公示反馈意见、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并经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地级以上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实施方案经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1个月内,试点县(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项目区实施规划成果通过网络、村委会公告栏等媒介予以公告,公告期应不少于30天。
3.5方案备案
实施方案批准后,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国家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在线监管系统备案。
4.实施方案内容与格式
包括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文本、表格、图件、数据库、附件等材料。
4.1文本
4.1.1封面
包括实施方案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
4.1.1.1方案名称应按照“XX县(市)/XX市XX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
4.1.1.2编制单位为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如“XX县国土资源局”、“XX市国土资源局XX区分局”。
4.1.1.3编制日期为“二○XX年XX月”。
4.1.2目录
包括一、二级标题、页码和附表、附图、附件的名称、页码。
4.1.3正文
4.1.3.1概述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建设规模及项目区、实施期限、编制依据等。
自然经济社会基本情况:试点县(市、区)的地理区位、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热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建设规模及项目区:说明试点建设开发控制规模、项目区数量及其名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新增农用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等。试点实施方案中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应不超过上级下达的建设开发控制规模。
4.1.3.2项目区情况
包括项目区概况、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权属现状等。
项目区概况:简述各个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土地面积、建设开发控制规模、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新增农用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及主要项目类型等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耕地分布情况、林地类别及性质、土地坡度等情况。项目区属于荒滩开发的,不需说明坡度情况。
土地权属现状:分析项目区的土地权属现状,重点说明项目建设范围的权属情况。
4.1.3.3专项评估
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评估、地质灾害评估和矿产资源压覆评估等。
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简述方案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等内容和结论。
水土保持评估: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简述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水土保持的防治标准及防治措施等主要内容和结论。
地质灾害评估:根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简述地质灾害易发性和用地布局建议等等主要内容和评估结论。
矿产资源压覆评估:根据矿产资源压覆评估报告,简述矿产资源分布、矿业权设置、项目建设影响及资源利用保护建议等主要内容和评估结论。
4.1.3.4规划布局与结构调整
包括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规划布局:根据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专项规划确定的项目区建设开发利用方向,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阐述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4.1.3.5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包括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专项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的和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等。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简述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实施方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的主要情况和结论。
与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专项规划:简述与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专项规划在建设开发控制规模等主要情况的衔接和结论。
与土地整治规划的衔接:简述与土地整治规划衔接的主要情况和结论。
与城乡规划的衔接:简述与城乡规划衔接的主要情况和结论。
与产业规划的衔接:简述与产业规划衔接的主要情况和结论。
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简述与林业生态规划、滩涂围垦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情况。
4.1.3.6具体方案设计
包括土地平整方案、耕地占补平衡方案、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防护工程建设方案、补偿与安置方案等。
土地平整方案: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和建设用地布局情况,结合项目建设对地形的要求,针对平整区域提出安全、经济、可操作的土地平整方案,并概算工程量。
耕地占补平衡方案:落实项目区耕地占补平衡方案,方案要体现耕地保护,即进行低丘缓坡项目建设后,少占了多少耕地资源(数量、质量),阐明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名称、完成情况、验收情况、可用指标、耕地质量等信息。若为异地占补项目,应提供相应的支撑证明材料。
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根据城乡规划,提出土地一级开发所需要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并概算其工程量。
防护工程建设方案:包括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方案及工程量概算。
补偿与安置方案:结合表格说明补偿政策、补偿方式、拆迁户数及安置户数等情况。
4.1.3.7建设时序安排
包括试点建设项目时序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时序安排、灾害防治与环境建设工程时序安排等。
试点建设项目时序安排:分年度说明开发建设项目的范围、类型、建设周期,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建设占用林地面积等。
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时序安排:分年度说明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范围、类型、用途、面积以及新增农用地面积与新增耕地面积等。
灾害防治与环境建设工程时序安排:主要工程实施、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建设时序。
4.1.3.8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包括投资概算、资金筹措、年度投资计划等。
投资概算:主要包括征地拆迁费、土地开发费用、防护工程费用、林地费用、其他费用等。
资金筹措:依据土地开发的时序安排,结合投资概算情况,提出融资平台的建立、融资方式及可行性、资金管理办法。
年度投资计划: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分年度说明投资计划及资金来源等。
4.1.3.9保障措施
包括政策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等。
政策措施:贯彻国家和省政府的文件精神,落实保护优质连片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建设向丘陵山地发展的要求。
行政措施:做好组织准备,成立由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编制领导小组,以统筹调配资源,协调好各部门工作。
经济措施: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技术措施:建立项目区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项目区土地利用动态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全过程全方位管理。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评估、地质灾害评估、矿产资源压覆评估,提出防治、缓解的措施。
4.2表格
包括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表、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项目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结构调整表、项目区规划修改地类调整表、试点实施方案情况表、实施方案项目区信息表、项目清单信息表、项目开发时序安排表、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查表等,详见附录1。
4.3图件
包括项目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布局图、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方案图件工作底图以偏淡色系为宜,同一工作底图采用同一色系。图件应双面打印。
4.3.1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布局图
4.3.1.1图名:如XX县(市)/XX市XX区/XX县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布局图等。
4.3.1.2工作底图: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图。
4.3.1.3比例尺采用1∶20万~1∶50万(以不超过A4幅面大小为宜,可根据幅面调整比例尺)。
4.3.1.4图件要素:主要水系分布及其名称、主要交通体系及其名称、行政驻地、行政界线及权属名称,项目区范围及建设开发范围。项目区范围线宽度为0.02mm,蓝色(R:0,G:0,B:255);建设开发范围红线宽度为0.02mm,红色(R:255,G:0,B:0)。
4.3.1.5图幅整饰:图名、图例、指北针、方里网、比例尺,图框左下方标注坐标系等主要信息,右下方标注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
4.3.2项目区遥感影像图
4.3.2.1图名:如XX县(市)/XX市XX区/XX县XX项目区遥感影像图(20XX年)等。20XX年表示遥感影像图年份。
4.3.2.2工作底图:经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最新的遥感影像图。
4.3.2.3比例尺采用1∶1万~1∶5万,局部图(以不超过A4幅面大小为宜,可根据幅面调整比例尺,分幅表示)。
4.3.2.4图件要素:主要水系和交通体系的名称、行政驻地、行政界线及权属名称,项目区范围及建设开发范围。项目区范围线宽度为0.05mm,蓝色(R:0,G:0,B:255);建设开发范围红线宽度为0.05mm,红色(R:255,G:0,B:0)。
4.3.2.5图幅整饰:图名、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等主要信息,右下方标注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
4.3.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4.3.3.1图名:如XX县(市)/XX市XX区/XX县XX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XX年)等。20XX年表示土地利用现状图年份。
4.3.3.2工作底图:经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4.3.3.3比例尺采用1∶1万~1∶5万,局部图(以不超过A4幅面大小为宜,可根据幅面调整比例尺,分幅表示)。
4.3.3.4图件要素:主要水系分布及其名称(可选)、主要交通体系(可选)、行政驻地、行政界线及权属名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及地类代码,项目区范围及建设开发范围。项目区范围线宽度为0.05mm,蓝色(R:0,G:0,B:255);建设开发范围红线宽度为0.05mm,红色(R:255,G:0,B:0)。
4.3.3.5图幅整饰:图名、图例、指北针、方里网、比例尺,图框左下方标注坐标系等主要信息,右下方标注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
4.3.4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4.3.4.1图名:如XX县(市)/XX市XX区/XX县XX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4.3.4.2工作底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4.3.4.3比例尺采用1∶1万~1∶5万,局部图(以不超过A4幅面大小为宜,可根据幅面调整比例尺,分幅表示)。
4.3.4.4图件要素:主要水系分布及其名称(可选)、主要交通体系(可选)、行政驻地、行政界线及权属名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地类图斑及代码,项目区范围及建设开发范围,项目涉及的有条件建设区范围。项目区范围线宽度为0.05mm,蓝色(R:0,G:0,B:255);建设开发范围红线宽度为0.05mm,红色(R:255,G:0,B:0);项目涉及的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线宽度为0.05mm,洋红色(R:255,G:0,B:255),各范围线可按上述次序自下往上叠加表达。
4.3.4.5图幅整饰:图名、图例、指北针、方里网、比例尺,图框左下方标注坐标系等主要信息,右下方标注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
4.4附件
4.4.1试点单位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方案编制协调和决策机构文件。
4.4.2听证公告,听证告知书回执,听证会议纪要,听证代表签名材料。
4.4.3公示证明材料及反馈意见采纳情况说明。
4.4.4试点市或县(市、区)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城乡规划、农业、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书面意见。
4.4.5其他材料:项目区调查及征询相关权益单位意愿相关资料、项目区实施前实地照片等。
4.5信息系统及数据库
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项目区信息系统,并报送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统计表格、实施方案文本、影像资料、扫描件、坐标文件等。
4.5.1数据库内容及要求
4.5.1.1实施方案文本
文件名称为“XX实施方案”,格式为WPSoffice的wps格式或Microsoftword的doc格式。
4.5.1.2统计表格
表格名称为“XX实施方案”,要求见附录1;其他附表与实施方案表格一并存储,名称为“XX实施方案XX表”,文件格式为WPSoffice的et格式或Microsoftexcel的xls格式。
4.5.1.3图件
图件要求见“4.3图件”,文件格式为JPG。
4.5.1.4实地照片
指低丘缓坡地利用试点实施方案项目区实地照片,照片文件名称为“XX项目区地块X.jpg”的JPG格式。
4.5.1.5扫描文件
包括低丘缓坡地专项规划及审批文件、实施方案上报请示文件、“4.4附件”所列文件等涉及盖章、签字材料的彩色扫描件,文件名称及格式为“文件名称.jpg”;单个文件不超过2M。
4.5.1.6坐标文件
数据采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相同的地理基础(坐标系统、投影信息等),坐标文件要求见附录2。
4.5.1.7其他文件
上述文件之外的文件,包括自行制作的表格、设计图等。本文件夹大小控制在5M之内。
4.5.2文件组织
数据库文件组织如下:
附录1:
低丘缓坡项目实施方案附表
表1XX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表2XX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地类表
表3XX项目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结构调整表
表4XX项目区规划修改地类调整表
表5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
附录2:
坐标文件内容要求
一、坐标文件内容
[属性描述]
格式版本号=
数据产生单位=
数据产生日期=
坐标系=80国家大地坐标系
几度分带=
投影类型=
计量单位=米
带号=
精度=
转换参数=X平移,Y平移,Z平移,X旋转,Y旋转,Z旋转,尺度参数
[地块坐标]
界址点数,地块面积,地块编号,地块名称,记录图形属性(点、线、面),图幅号,地块用途,地类编码,@
{点号,地块圈号,X坐标,Y坐标
...
...
点号,地块圈号,X坐标,Y坐标}
界址点数,地块面积,地块编号,地块名称,记录图形属性(点、线、面),图幅号,地块用途,地类编码,@
{点号,地块圈号,X坐标,Y坐标
...
...
点号,地块圈号,X坐标,Y坐标}
二、坐标说明
1.地块面积:地块的面积,单位为亩;
2.标点、字符、数字为数字型,必须在英文输入法状态下输入;
3.坐标系:应填写“1980西安国家大地坐标系”;
4.几度分带:应填写“3”;
5.投影类型:应填写“高斯克吕格”;
6.计量单位:应填写“米”;
7.精度:测量精度;
8.转换参数:不用填写转换参数,但要保留逗号;
9.地块编号:地块的编号;
10.地块名称:可按照地块数命名为“地块1、地块2、……”或“一号地块、二号地块、……”,以此类推;
11.记录图形属性:填写“面”;
12.地块用途:按项目区实施规划中确定的拟开发用途填写,按附录D、F填写;
13.“@”不能删掉;
14.点号:界址点名,可用“J1、J2、……、J1”、“1、2、……、1”;
15.地块圈号:该地块不涉及扣除内部面积时,统一填“1”;涉及扣除地块坐标的,依次填写“2、3……”;
16.纵坐标(X坐标)整数部分七位、横坐标(Y坐标)整数部分八位,小数部分保留三位;
17.带号:37(中央经线111o)、38(中央经线114o)和39(中央经线117o)。
三、例子
[属性描述]
格式版本号=1.01版本
数据产生单位=国土资源部
数据产生日期=2003-11-7
坐标系=80国家大地坐标系
几度分带=3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
计量单位=米
带号=31
精度=2
转换参数=2210.3,12.65,115,25,420.66,445.69,0.569
[地块坐标]
9,0.018,2003-10,双桥乡地块1,面,I-50-77-(22),公共基础设施,,@
J01,1,3751508.5,39438683.65
J02,1,3751508.5,39438690.15
J03,1,3751502,39438690.15
J04,1,3751502,39438688.2
J05,1,3751494.5,39438688.2
J06,1,3751494.5,39438660.7
J07,1,3751499,39438660.7
J08,1,3751499,39438683.65
J01,1,3751508.5,39438683.65
5,0.0247,2003-12,双桥乡地块2,面,I-50-77-(14),公共基础设施,,@
J01,1,3755389.7,39437380.2
J02,1,3755389.7,39437410.7
J03,1,3755382.2,39437410.7
J04,1,3755382.2,39437380.2
J01,1,3755389.7,39437380.2
请在用户中心修改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