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从府办〔2023〕18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业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农业农村局反映。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16日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
目 录
导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发展成效
二、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区域布局
五、发展目标
第三章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农业物质装备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台
四、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
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四章 重点发展优势农业产业
一、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
二、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业
三、推动畜禽养殖转型升级
四、高质量发展健康水产业
五、提升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振兴工程
七、探索发展乡村新业态
八、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第五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加强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二、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三、美化提升乡村风貌
四、建设乡村便捷高效生产生活圈
五、高品质建设特色小镇
第六章 创新提升乡村治理体系
一、大力培育“新农人”
二、持续提升农民收入
三、优化提升治理效能
四、推进实施强镇兴村工程
第七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
二、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三、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完善落实机制
三、加大政策支持
四、完善人才保障
五、动员社会参与
六、强化法制保障
七、加强考核评估
第九章 环境影响
一、环境效益分析
二、不良环境影响及可控性分析
三、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
导言
从化区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青山碧水蓝天,环境质量优越,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构筑了广州市大都会区北部的自然生态空间,为广州市建设山水城市的提供生态保障。同时,从化区也是广州重要的农业大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也是从化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推进传统农业、农村、农民向现代精细农业、精美农村、精勤农民转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根据《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广州市从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广州市从化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发展成效
(一)发展成就
1.农业经济波动增长,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020年从化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7%,2016—2020年从化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图1—1)。“十三五”期间,从化区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动13个生产基地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扶持,不断增强优质蔬菜、肉、蛋、奶等产品供应保障能力。
图1-1 2016-2020年从化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亿元)
2.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农业有效推动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十三五”期间,从化区创建的荔枝、花卉、壹号蛋鸡、柑橘、生猪、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链等6个产业园被列入2019年、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筹资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从化荔枝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从化鸡心黄皮入选2022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从化荔枝”“从化荔枝蜜”“从化流溪娟鱼”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化玫瑰柑、从化荔枝蜜入选2020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效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设立土壤重金属、地力、农田水质监测点,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依法查处了一批畜禽养殖、渔业等领域的违法行为。
3.科技支撑逐步增强,农民培训稳步开展
科技支撑方面,“十三五”期间,从化区相继引进了国际生态设计促进中心、中瑞低碳设计中心、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中心等一批重量级机构,建设乡村振兴智库,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从化区已组建10个农业产业研究院,引进培养了一批“三农”人才,其中院士11人,博士38人,硕士119人,青年创业者78人,农民工匠427人,粤菜师傅67人。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共404人,有力带动了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变。评选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24人,其中优秀学员49人,给予评先评优奖励合计20.12万元。
4.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特色小镇蓬勃发展
乡村旅游方面,“十三五”期间,从化积极培育观光休闲、生态农业新业态,已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40多处,宝趣玫瑰世界入选“广东十佳最美农田”,香蜜山生态果庄入选“广东十佳最美果园”。美丽从化温泉生态乡村游休闲精品线、从化区小镇休闲文化游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温泉镇南平村、城郊街西和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小镇方面,“十三五”期间,从化统筹布局20个特色小镇,打造乡村振兴动力源。截至目前,特色小镇建设村人均年收入实现三年翻番目标,莲麻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5.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电商发展迅猛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十三五”期间,从化区不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指导,提供资金信贷、项目建设等“一揽子”服务并发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化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3家,共培育家庭农场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2家。农业电商方面,建立了以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四大服务板块的益农信息社188家;建成全省首个标准化区级农村电商产业园;着力打造农业“两微一网”宣传平台。持续推进和固化“荔枝定制”模式,发力直播电商,实现了荔枝销售“从最迟熟到最早定”“从论斤卖到论棵、论片定制”“从树上到线上销售”,荔枝营销排名全省前列。
6.美丽乡村建设提速,城乡融合加快实现
“十三五”期间,从化成功打造西塘—西和—联溪—锦洞—莲麻等5个美丽乡村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及建筑风貌。农村环境整治方面,推动全区221条村在全省率先实现干净整洁村全覆盖,成功打造121条美丽宜居村和20条特色精品村。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完成221个行政村、2400个自然村社饮用水设施全覆盖和升级改造工作,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70公里,累计安装各类农村路灯约4.9万盏,覆盖村道1783公里。城乡融合提升方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全区农村5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约4.8万名学生每天提供1份免费营养餐;完成全区108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居家养老助餐配餐服务实现村(居)全覆盖。2020年从化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7.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业支持力度加大
农村改革方面,从化区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广清接合片区(含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广东唯一入选的区域。在温泉镇南平村开展“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带动南平村村民人均收入实现30%的增长;组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完成集体资产交易1931宗,交易总标的金额达到9.48亿元;扎实推动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214条村(居),2702个经济社确权工作;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全区流转土地面积51572亩。农业支持方面,建成农村金融工作服务站18家,147家助农取款点,形成了“一站多点”服务体系;持续推动金融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继推出“花卉贷”和“沙糖桔贷”等特色产业信贷产品,累计投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2776万元。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种质资源未得到进一步保护及提升
一是对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种质资源保护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即转化为经济效益,且有关部门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广大民众对物种的认识模糊。二是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特有种质资源丧失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从化地方品种和野生种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保护难度不断加大。此外,全区种质资源尚未开展系统持续的资源调查工作,资源量、物种多样性以及资源变化状况等基础资料匮乏,家底不清。
2.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从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带动辐射能力有限,农村土地流转较慢、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仍然以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为主,农民组织化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面对千家万户,农技推广效率难以提高。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务农的大多为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给农技推广带来一定困难。
3.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
从化区农村集体土地多为“分田到户”,土地碎片化严重,土地效益较低。农村集体缺少资源发展经济,收入单一,村集体收入多被“分光用光”,整体经济实力薄弱。行政村组织统筹能力不强,发展活力不足,对自然村或村小组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全区在建、拟建的乡村振兴项目大多侧重于“硬环境”的改造提升,促农致富的“造血型”产业项目较少,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相对缺乏,无法较好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长远发展。
4.乡村风貌管控亟待提升
目前,从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农房新旧混杂、乱搭乱建的无序发展现象依然存在,乡村整体风貌与城镇不协调、不统一,村庄改造提升难度较大。部分农村卫生环境“脏乱差”、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农民的宣传和政策引导,无法有效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群众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化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已成常态,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转移出来后大多从事苦、脏、累的工作,薪资水平较低,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随着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农村务农的大多数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的中、老年人,其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给农技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机遇
2023年1月17日,省委第十三届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强化政策机制支撑,发挥好基础设施先导作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2023年3月7日,从化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区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动员部署大会召开,会议对从化区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从化区将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要求,紧抓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机遇,实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乡村建设拓展提升、乡村治理强基固本三项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部署,是当前乡村发展的指南,也为从化区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重要支撑。“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从化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公共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村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源于我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是“十四五”时期深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外循环经济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形成。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抓紧谋划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多年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经济内循环形势下,正是农业补短板、夯基础的好时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会更大。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壮大农业的发展基础,为从化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
4.“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带来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两大国家战略,为广东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广深两城的深度融合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广深两市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也为从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承接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趋势背景下,从化要加强粤港澳地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建设,这是积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助力广州市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进出口集散地的重要举措。因此,从化应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机遇,以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和优美的农村环境服务“双区”,以广州、深圳先进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专业的人才队伍带动从化农业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5.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利契机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广州将围绕实施“尚品”“提质”“强能”“美誉”四大工程,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将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强大产业和消费能力优势,推动产业与消费良性互促,国内国际双向消费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供给侧方面,将扩大高品质产品的供给。同时,也利于广州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吸引境外消费回流。因此,按照广州未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从化应紧抓机遇,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为全国提供优质特色的农产品、食品和农业休闲旅游服务,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与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6.《南沙方案》出台带来的发展机遇
国家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是落实总书记亲自擘画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宏伟蓝图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央赋予广东广州的重要政治任务。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专门召开现场会,全面部署《南沙方案》落地落实。市委召开十二届四次全会,进一步绘制了《南沙方案》落地落实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2022年9月中国共产党广州市从化区第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就推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落地落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因此,《南沙方案》的出台有利于从化真正把改革创新利好转化为促进从化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推动从化与南沙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7.“互联网+智慧农业”发展机遇
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信息不对称严重、交易分散等特点,也因此具有巨大的互联网改造空间,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等互联网农业形态在“十四五”互联网发展“新高潮”中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前景。“互联网+智慧农业”为从化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解决农业生产、营销、流通、配送等环节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二)面临挑战
1.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严峻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要求我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国内外形势中谋求现代化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从化区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因此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带来的挑战
在缺乏财政资金和村集体资金支撑的情况下,众多农村集体公益性设施的运营维护缺乏长效机制,甚至出现先建后废、难以运转等问题。薄弱的集体经济难以应付村集体日渐增长的刚性支出,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村级公共事务负担较重,村级非生产支出逐渐增大,行政运行费用负担沉重。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影响村组干部的心态和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心。
3.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挑战
从化乡村常住人口较少,乡村人口持续外流已成常态,且难以逆转。随着人口的流失,从化乡村产业“空心化”渐显,导致农村产业基础薄弱,优质农产品较少,农业结构不优、品牌优势不突出。农业农村的现代科技应用整体落后,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低,农业价值链发掘不足,产业融合度低,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受经济下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产业发展低端化、边缘化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4.人才短缺和资金匮乏带来的挑战
人才方面,从化农村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术人才;资金方面,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在从化建立,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聚焦“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毫不动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建设农业强区,加快建设富民兴村特色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进一步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深走实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高水平建成幸福美丽生态之城,奋力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中,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排头兵,在《南沙方案》落地落实中扛起从化担当、展现从化作为,助力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纵览全局、协调各方,为“三农”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充分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把更多产业环节留在乡村。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坚持优先发展理念,确保资源要素供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撬动各项资源投向农业和农村,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将农业产业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农产品加工为发展重点,延长产业链、升级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创新“两山”转化模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方向,普及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重解决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村容村貌品质不高等问题,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
战略定位
(一)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紧紧围绕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找准“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的着力点和主攻点,统筹谋划未来从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举措,在农业强区、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3年创建基本建成文明富裕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不断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建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资源向县域集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北回归线上现代都市农业明星城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样板。
(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深度整合从化区旅游资源,推动区域内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周边旅游项目提升发展,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营造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社会氛围,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的“从化样本”。
(六)全国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通过全域整体规划、全要素综合治理、全流程有序推进,以系统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推进具有从化区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凝练以县域为单元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从化经验”,形成大都市近郊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从化样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治策略及制度创新经验。
(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区
以全区为整体,以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为单元,打造“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服务阵地,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区。
(八)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全面打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积极推动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机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全域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区域布局
“十四五”期间,从化区农业农村区域布局为:“一河两廊三片区”。其中,“一河”:即以流溪河串联打造“百里流溪”新乡村示范带;“两廊”:105国道生态走廊和355国道城乡融合走廊;“三片区”:即南片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太平、街口、江埔)、西片现代农业产业片区(鳌头、城郊)、北片生态价值创新片区(温泉、良口、吕田)。以从化流溪河为主轴,以镇街为单位,以特色小镇为基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面全域,每个镇街至少打造1条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心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百里流溪”系列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区221条行政村。详见图2-1、表2-1。
图2-1 “十四五”从化区农业农村区域布局图
表2-1 “十四五”从化区12条新乡村示范带信息表
序号 | 名 称 | 所属镇街 | 涉及行政村 |
---|---|---|---|
1 | 生态设计新乡村示范带 | 良口镇 | 米埗村、高沙村、塘料村、良明村、塘尾村、良平村、下溪村、溪头村、锦村村、良口圩镇 |
2 | 西和花卉新乡村示范带 | 城郊街 | 麻三村、光联村、西和村、光辉村、城康村、红旗村、横江圩镇 |
3 | 罗洞工匠新乡村示范带 | 江埔街 | 海塱村、罗洞村、上罗村、锦一村、锦二村、锦三村、南方村、新明村 |
4 | 南平静修新乡村示范带 | 温泉镇 | 石海村、石南村、南星村、石坑村、灌村圩镇、新田村、新南村、南平村 |
5 | 森林浴场新乡村示范带 | 温泉镇 | 龙岗圩镇、龙岗村、平岗村、乌土村、中田村、密石村、桃莲村 |
6 | 田园牧歌新乡村示范带 | 鳌头镇 | 鳌头圩镇、龙聚村、龙潭村、龙潭圩镇、横江村、乌石村、高平村、宝溪村、西向村、上西村、下西村 |
7 | 西塘研学新乡村示范带 | 鳌头镇 | 棋杆圩镇、塘贝村、横坑村、西塘村、鹿田村、潭口村、务丰村、龙田村、横岭村 |
8 | 穗北红色新乡村示范带 | 吕田镇 | 塘田村、安山村、草埔村、小杉村、联丰村、桂峰村、三村村、塘基村、莲麻村、吕田圩镇、 |
9 | 流溪南药新乡村示范带 | 太平镇 | 井岗村、钟楼村、西湖村、木棉村、银林村、神岗村、神岗圩镇、连塘村、格塘村、黄溪村 |
10 | 艾米智慧农业新乡村示范带 | 街口街 城郊街 | 大凹村、石潭村、城南村、团星村、三将军村、新开村 |
11 | 南粤古驿道新乡村示范带 | 太平镇 | 何家埔村、太平圩镇、高埔村、飞鹅村、影田村、文阁村、钱岗村、颜村村、红石村 |
12 | 老温泉新活力新乡村示范带 | 温泉镇 | 宣星村、云星村、源湖村、卫东村、温泉圩镇、温泉村、天湖村、乌石村 |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35年远景目标: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全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迈上新的台阶,农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岭南特色宜居宜业乡村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普及,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区城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发展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今后五年力争从化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在“十四五”时期,初步构建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市前列。
——特色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推进“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建设,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聚焦生态优质丝苗米、北回归线荔枝、现代花卉、生态畜禽、绿色蔬菜以及以澳洲坚果、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力争打造六大10亿级农业产业。提高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着力增强鲜活农产品在淡季和灾期的供应能力。预计到2025年,全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56.6亿元增长到80亿元,粮食产量完成市定任务、蔬菜产量32.3万吨、肉类产量2.3万吨、水产品产量0.85万吨。
——都市农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培优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级农民合作示范社、家庭示范农场。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特色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蕴含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精美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到2025年,全区美丽宜居村占比达到100%,特色精品村占比达到3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乡村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走出一条体现特色、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之路。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精勤农民队伍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逐步健全,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25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7:1。
(二)规划指标
表2-2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指标表
指标 | 主要指标 | 单位 | 基期值 | 规划值 | 属性 |
项目 | 2020年 | 2025年 |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亿元 | 56.6 | 80 | 预期性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6.85 | 7.4 | 约束性 | |
高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19.76 | 22 | 约束性 | |
蔬菜产量 | 万吨 | 31.68 | 32.3 | 预期性 |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2.05 | 2.3 | 预期性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0.83 | 0.85 | 预期性 | |
农业高质量发展 |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级以上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 | % | 97 | 98 | 预期性 |
两品一标产品数 | 个 | 20 | 27 | 预期性 |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75 | 83 | 预期性 | |
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 | % | 38 | ≥40 | 预期性 |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75 | 77 | 预期性 | |
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 | 亿元 | 18 | 22 | 预期性 | |
累计新创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家 | 28 | 35 | 预期性 | |
累计新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 | 家 | 16 | 25 | 预期性 | |
乡村建设 | 美丽宜居村占比 | % | 93 | 100 | 预期性 |
特色精品村占比 | % | 16.3 | 30 | 预期性 | |
农民培育 | 累计新增培育高素质农民 | 人 | 0 | 1800 | 预期性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万元 | 2.3857 | 3.7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1.9:1 | 1.7:1 | 预期性 |
第三章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方面,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农业物质装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中培育“从字号”精细农业新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完善农业物质装备
(一)强化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支撑
提升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推广耕整机械、机(电)动植保、节水灌溉、干燥加工设备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和农用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从化荔枝、花卉、柑橘、蔬菜、畜禽等重点产业的生产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宜机化”建设,想方设法促进良田、良法、良机配套。
(二)加快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完善农田水利管护和运行机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申报力度,多渠道筹措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日常分类监测预警,健全应急监测预警,构建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统筹预警信息发布。充分利用各类培训和各种会议,指导督促生产企业和农户,科学应对台风、冰雹、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依托各基层农业机构和平时举办各类现场活动、培训,以及下乡机会,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好处宣导给广大农户。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水平和保险意识,增强投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专栏1:农业物质装备提升工程 |
---|
(一)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强化项目载体示范带头作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种等新型农业机械和农机化技术,做好设施园艺生产耕整地、种植、收获和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项目: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切实发挥财政政策的引领保障作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通过简化投保、理赔流程,改进审批程序等途径,切实提高农业保险办理及赔付时效;加强对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考核,将理赔质量、效率、保障水平、群众满意度等内容纳入考核,提高农业保险供给质量。通过开展保费补贴、理赔服务和农户参保受益实例等一系列宣传推广培训,让广大农户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提高农业保险参保率。 |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花卉、水果、大米、生猪、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突出龙头引领作用,切实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开展国家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进一步促进从化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支持服务小农户,把服务小农户的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着力解决小农户的规模化生产难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建立完善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区—镇(街)—村”三级协作体系,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任务目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创新服务模式。整合服务主体、农机设备、金融保险、农资技术等资源,以“土地连片整合+生产托管”为切入点,以政府、服务主体、托管员为主要参与主体,打造“土地集中流转+生产托管”“经营权入股+生产托管”“果树+生产托管”等模式,将农业实用科技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打造示范引领。建设生产环节全托管服务示范基地,将连片整合的零散土地以租赁形式统一流转,由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提供农资供应、耕种、植保、田管、收割、收储、烘干、销售等服务,以基地示范作用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三)加大农业招商力度
全面客观分析从化的农业资源特色、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特点、产业发展优势和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制作招商引资宣传片和项目推介资料,让广大客商方便快捷地了解投资环境和投资前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招商政策,跟踪重点项目,推介先进典型,形成招商引资良好氛围。
专栏2: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工程 |
---|
(一)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创建项目:培育和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加强品牌培育推广。2025年,全区农民合作社规模和农户覆盖面明显扩大,合作社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服务支持手段丰富。实施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具有从化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经营主体和产品品牌。到2025年,全区新增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支持粮食、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托管服务,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提升大宗农产品生产质量效益。支持开展全程托管和作业的关键环节托管。加快建设鳌头镇中塘村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温泉镇云星村荔枝生产环节全托管服务示范基地、江埔街凤二村荔枝生产环节全托管服务示范基地。 (三)农业招商项目:建立农业招商数据库,完善农业招商机构和招商流程,出台农业招商税收优惠政策、用地政策和农业企业服务政策,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引导优秀青年到农村创业发展。鼓励整合多个村(居)民小组(经济社、股份社)的农用地资源进行统一招商。 |
三、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台
(一)构建“1+7”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全面推进全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做强从化花卉国家级产业园,做大从化生态优质丝苗米、从化农产品加工、从化荔枝、从化柑橘、从化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链省级产业园,做优从化生猪、从化蛋鸡省级产业园。加快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荔枝等特色果蔬深加工、肉制品和粮食加工储备。
(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
巩固5个专业镇和38个专业村的创建成果,加快攻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创建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高地。鼓励各专业镇村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设施,开发一批特色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三)巩固升级农业产业强镇
巩固太平镇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建设成果,发挥乡镇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纽带作用,聚焦农业主导产业,推动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发展,打造综合服务功能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融合综合体。引导示范镇完善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创新,调动广大农户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
专栏3:农业发展平台升级工程 |
---|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项目:全面完成国家级花卉产业园的创建工作。依托“新开花谷”花卉交易平台,进一步聚集万花园、岭南花卉市场等从化花卉产业资源,发挥平台优势,助力产业“上云”,全力打造花卉产业园示范样板;发展红掌、白掌、蝴蝶兰、国兰等盆栽植物,鼓励发展观赏蕨类植物和多肉类植物,因地制宜开发玫瑰、樱花等集观赏和食药用于一体的花卉。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从化丝苗米、从化荔枝、从化玫瑰柑、从化蔬菜等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支持建设华瑞“植物工厂”等高端都市农业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养殖场、生态养殖场、示范养殖场、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鸡博物馆、土鸡品种保育园等现代农业项目的建设。按照省级产业园的建设标准,申报创建从化丝苗米产业园。到2025年做强做优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再成功申报2个省级产业园(如:南药、种业等),健全完善产业园运行机制和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系机制。 (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项目: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与从化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农村、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三)农业产业强镇巩固升级项目:鼓励创新形式,将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或农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让农户更多分享乡村产业发展政策红利。到2025年,全区争取新增3个产业强镇项目。 |
四、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
(一)增强科技支农和成果转化能力
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快推进从化区-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研究、探索从化实现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问题,打造具有从化特色的科技支农模式,为创建高端都市农业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广节水型农业、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设施栽培、地膜覆盖种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关键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质量。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方式,促进农技推广与市场应用紧密结合。加快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为评价导向的考核机制,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专栏4:农业科技现代化工程 |
---|
(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以从化现代农业“硅谷”——从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充分发挥从化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地合作优势,加强与温氏、新五丰等品牌企业的合作。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区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暨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储备库,扶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争创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提高“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服务云平台,为农民提供推送农业信息、远程问诊、技术指导和供求信息等服务。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依托广东省“一村一品”创新设计研究院及现有的10个现代农业研究院,攻坚研发一批制种育种、智慧种植、科学管理、智能装备等现代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创建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奋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高地。 |
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开展农业产地环境净化行动
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制定大配方,推进配方肥落地。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支持引导多种形式的秸秆离田收储利用。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地膜新国标,推广应用标准地膜,推进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市、区两级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加大检测密度和频率,提高检测结果公信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广应用国家或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强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落实安全员专职专责。鼓励农业企业积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原则,生产“同线同标同质”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推行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同时,优化屠宰企业结构布局,整合生猪定点屠宰场,完善屠宰企业准入退出机制,提升屠宰行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落实基础防疫措施,深化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信息化建设,提高疫病(非洲猪瘟等)防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建立健全农产品长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涉农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疫情应急防控、联防联控、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突出抓好农区鼠害、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等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和红火蚁等重大植物疫情防控。
(三)培育从化特色的农业品牌
着力培育一批有从化特色的流溪红荔、流溪娟鱼、流溪红茶、流溪丝苗米、西和花卉、吕田芥菜、莲麻米酒、鳌头乌鬃鹅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地方美食。当好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省、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花瓶子”“果盘子”,培育壮大“茶罐子”“奶瓶子”和“农种子”。构建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基础、企业和产品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品牌体系,全面提升从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配合省市开展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名录,进行生态产品统计,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市场定价机制,更好发挥价格杠杆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态产品价格体系。
专栏5:绿色农业发展工程 |
---|
(一)产地环境净化项目:建成1万亩相对连片荔枝种植绿色防控示范区,防控绿色化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发展猪沼菜、猪沼果模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全力打造无疫区供港澳优质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擦亮“无马疫区”品牌,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无疫区大米、蔬菜、水果、生猪等供港供澳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果菜产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生产源头治理,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完善生产端网络化、电子化动态监管机制。完善畜禽产品全链条监管体系,建立生猪监管全程追溯体系。 (三)特色农业品牌培育项目:推动从化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推出从化农产品“十大手信”。坚持政府、协会、企业协作,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管理,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挖掘农业品牌的价值与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认知度和美誉度。到2025年,从化新增“粤字号”农业品牌3个,新增“两品一标”产品数达到27个。 (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建项目: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研究制定GEP核算指标体系,探索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生态产业化模式和路径,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关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打造“生态从化”等特色区域公用生态产品系列品牌。 |
第四章重点发展优势农业产业
一、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
加强耕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耕地实至名归。建立耕地“田长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推进“零弃耕”。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打造六大十亿级农业产业。聚焦生态优质丝苗米、北回归线荔枝、现代花卉、生态畜禽、绿色蔬菜以及以澳洲坚果、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力争打造六大十亿级农业产业。,
二、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业
生态优质丝苗米方面,依托广州市从化区生态优质丝苗米产业园,以生产、加工、仓储和品牌营销为核心,实现从化丝苗米绿色化、智能化、机械化、标准化、高端化发展,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从化丝苗米名牌。
北回归线荔枝方面,打好荔枝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统筹做好荔枝产业全生命周期文章,推动荔枝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全力打造全国荔枝产业总部经济引领区。进一步优化荔枝生产结构,培育推广从化特色荔枝优质品种,示范推广晚熟荔枝优新品种。发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和华南农业大学等技术优势,依托从化荔枝产业研究院平台,以荔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开展晚熟或特晚熟优质品种选育攻关和荔枝产量大小年等栽培技术攻关,扩大流溪红荔、井岗红糯等晚熟荔枝优新品种种植,不断提高荔枝生产效益。持续挖掘岭南荔枝文化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依托荔枝文化博览园、荔枝蜜公园、荔枝节(论坛或峰会)等平台,加强对古荔植株和特优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因地制宜打造荔枝公园、古树公园,办好荔枝节系列活动,推介好钱岗糯米糍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优质产品,打响荔枝品牌、讲好荔枝故事、传承荔枝文化。
现代花卉方面,加快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产业。抓住联合利华落户从化区契机,强化花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推出从化品牌花茶、精油等产品,提升花卉产业附加值。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深入拓展开发花艺、花宴、花饼、花瓶等花卉系列延伸产品,延长花卉产业链。加快推动花卉集团总部落户。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线上花市模式,拓宽花卉销售渠道。加快花卉数字艺术与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生态设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引领“数字创意+花卉”领域发展。不断提高特色品种和名优品种比重,扩大精品花卉品牌效应。
绿色蔬菜方面,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大力推进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新建和扩建项目,打造吕田大芥菜等一批优质蔬菜品牌。重点发展高品质绿色蔬菜及生产加工业,打造流溪生态蔬菜生产加工区。
木本油料方面,大力推进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高澳洲坚果等特色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模(以鳌头镇为重点打造澳洲坚果种植基地),合理加强油茶林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支持利用园地集约化新(改)种木本油料,提升木本油料精深加工水平,促进澳洲坚果品牌化建设,实现从化成为大湾区澳洲坚果产业龙头。
柑橘产业方面,以鳌头镇为核心,以玫瑰柑为特色,以柑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发展平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园”和“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示范园”,建设柑橘产业化核心示范园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辐射带动江埔街、城郊街、吕田镇发展高标准种植和生态观光旅游,并借力广州从化玫瑰柑嘉年华推进农旅融合,打造从化区三产融合新亮点。
南药产业方面,依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全域普查南药种植情况,形成南药资源库和从化南药地图,选定南药优势种植区。加强对农民开展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中药材的深加工,研发延伸产品,延长产业链;建设中草药展示体验馆,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
三、推动畜禽养殖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生态畜禽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畜禽科技产业带,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安全可控、稳定可靠的生猪、蛋鸡、牛奶供应保障。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为主线,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切实践行绿色环保养殖。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以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为主抓手,重点突出马病和狂犬病的稳定控制,持续保障从化无疫区的无疫状态。提升从化马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型马术活动主办场地的潜力,推动从化高端旅游业和马术运动的发展,助力构建“穗港马产业经济圈”。
四、高质量发展健康水产业
结合优势品种培育,加强从化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和执法工作。积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加强养殖池塘标准化、规模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配备水质监控、疫病防控、质量检测装备,推广物联网技术和相关设施设备,提高水产智能化养殖水平。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广生态、免疫的病害防控方法和养殖不用药理念,把增加绿色优质水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从化水产养殖质量和效益。
五、提升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前瞻布局、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险、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立足从化区农业资源禀赋,按照从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充分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以荔枝、花卉、从化丝苗米、蔬菜、番薯、花生为发展重点,优化加工原料生产空间布局,打造一批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原料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振兴工程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好种业翻身仗。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农作物、畜禽和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林下经济,共建践行四个公约或倡议的县域示范区,共建全国领先的草本植物原液提取和产品研发销售基地。开展野生动植物高本底调查,科学保护北部山区高山杜鹃、红花荷、禾雀花、山稔花等野生花卉等植物种质资源,加大力度培育花卉新品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乡土绿化苗木母基地。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从化展示园落户,及时加强与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专班沟通,明确从化展示园功能定位,委托专业技术单位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同时推进资源普查工作,邀请华南植物园专家对园区及周边开展植被资源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现有底数,为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和开展植物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七、探索发展乡村新业态
扶持发展乡村创意产业。支持文化创意及设计企业向农业、农村拓展业务,发展田园景观艺术、直播带货、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大力发展花卉等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探索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支持盘活利用乡村闲置农房、田园等资源,建设产品认养、托管代种等共享农场;培育共享农机、共享仓储等新业态。打造数字化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农业产业化,依托艾米智慧农业、荔博园等平台,大力发展“5G+智慧农业”,加快完善“试验—示范—产业化”模式,培育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抢抓广州“定制之都”建设机遇,以定制荔枝、定制果蔬等为切入点,努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一站式全产品定制。农产品物流方面,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冷链基础设施,提高生鲜农产品的冷链运输率,新建一批产地预冷、销地冷藏、保鲜运输基础设施。农产品电商方面,大力培育发展直播电商、定制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依托“1+2+N”直播电商产业布局,培养更多田间主播,打造更多深山网红产品,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八、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积极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利用从化区现有优质良种奶牛饲养场和当地自然条件资源,以牧场奶牛文化为主题,打造集牧场文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亲子互动体验、特色餐饮住宿度假、自然课程教育、绿色商贸为一体的广州首家奶牛主题生态游乐基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广东省最具特色的生态牧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提升荔博园、艾米农场等现代农业公园建设水平,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旅农旅产业。推广“乡村+节庆”“乡村+文创”“乡村+演艺”“乡村+游乐”“乡村+民宿”“乡村+美食”“乡村+研学”等发展模式。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借力特色小镇推进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档升级农业主题公园。推进农业与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提档升级农业主题公园,延伸拓展具有规范行业标准的、岭南乡村风貌特色的民宿产业链。依托从化区“山、水、林、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探索打造国际化生态旅游品牌。
专栏6:重点产业发展工程 |
---|
(一)“米袋子”项目:消灭1亩以上的连片可复耕撂荒耕地。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进一批重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打响“流溪丝苗米”等从化粮食品牌。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以上,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基本完成高标农田建设任务。在从化区打造2-3个粮食综合体,建成集标准化连片种植、现代水稻科技、农旅融合、生态循环、数字农业展示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丝苗米综合体。 (二)特色种植业项目:北回归线荔枝方面,加强荔枝深加工产品研发,依托广药集团、联合利华集团、科丝美诗公司等领军企业平台,与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深化荔枝GABA功能氨基酸、荔枝多酚等活性成分研究,开发荔枝健康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美妆品、日化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从化荔枝与更多业态跨界融合。推出“荔小吉”等特色饮品。加快荔枝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荔枝种植管理数字化、科学化、绿色化,引领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10万亩优质荔枝。积极创建荔枝产业融合示范园。现代花卉方面,搭建花卉交易平台。持续办好广州国际(流溪)花卉博览会,建设广州国际(流溪)花卉交易中心,推动新开花谷实体化运作、常态化运行,逐步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花卉交易平台。积极创建花卉产业融合示范园。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线上花市模式,建设1个现代花卉产学研及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产业综合体。南药方面,以格塘南药小镇为平台载体,提升建设水平,延伸拓展功能,推广藿香、巴戟天等本土优质南药种植;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种植产值高的名贵中药材,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畜禽转型升级项目:以建设生猪、蛋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按照《从化区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的要求,以鳌头镇为核心,打造以生猪、蛋鸡为主的现代畜禽养殖发展区。稳步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区生猪出栏量达到50万头;狠抓天生卫康、军和、广州力智、北欧农场、新五丰等现代化生猪养殖企业提质增效,推动生猪养殖、屠宰、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升级。围绕《广州市现代化生猪养殖推进计划》的有关要求,按照广州市现代化美丽牧场建设标准,以“生态环保、优质安全、智能高效”为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一批全封闭、标准化、智能化生猪养殖场,加强生产指导、动物防疫和环保管理工作,确保从化生猪实现产能恢复和有序增长。 (四)健康水产项目:加快建设从化流溪娟鱼保育中心,打造从化流溪娟鱼宣传展示基地,扩大从化流溪娟鱼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依法建立健全养殖生产管理制度,细化养殖设施设备管理、水产品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记录和安全使用、病害防控、养殖废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检等制度规范,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加快推动全区水产养殖标准化进程。 (五)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项目: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各节点在村、镇、区的空间布局,实现基地在村、加工在镇、增值在区、增收在户,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促进城镇村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加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六)现代种业振兴项目: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从化展示园落户;加快谷越科技核心基因库建设和投产进度,打造世界一流公猪种业基因库;加强壹号蛋鸡种苗建设;建设荔枝种业资源库,加大荔枝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擦亮“中国荔枝之乡”品牌;保护流溪娟鱼品牌,建设渔业种质资源库;做好“无咖啡因”茶种质资源保护,推动高品质茶叶产业发展。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争取创建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和种业创新园,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七)乡村新业态项目:探索引导资源禀赋高、游客人气旺的村通过整合村社资源市场化运作;力争每年培育打造一批乡村网红打卡点(场景)、民宿、农家乐、直播带货主播等,扩大乡村振兴成果的知晓度,形成从化品牌。合理布局瓜、菜、果、花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广应用活禽宰杀温控供应链模式,健全禽肉冷链物流体系,推动水产品主产区完善储藏、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优化城市冷链配送车辆配置,创新冷链物流运营模式。以城郊街道万盛广场为发展核心,依托生态环境优越和名优农产品富集优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从化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的广泛应用,探索建设从化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线上平台,借助广州打造直播电商之都的发展机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直播间,布局“1+2+N”直播平台。 (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项目:积极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打造广州首家奶牛主题生态游乐基地。探索开通高品质的旅游公交,串联从化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旅游景点等优质资源,提升乡村文旅产业水平。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以艾米稻香特色村、米埗特色村、香蜜山特色村、锦洞桃花特色片区、联溪特色片区、小杉特色村、份田特色片区、古田特色片区等为重点,培育精品农旅品牌。按照《广州市民宿开办指引(试行)》的要求,创新实施点状供地政策支持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延伸拓展具有规范行业标准的、岭南乡村风貌特色的民宿产业链。推动华南地区首家旅游资源交易平台落户从化,成立国有文旅发展公司。加快完善从化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该项目的发展重点包括: (1)艾米稻香特色村:以水稻生态种植、农业人工智能、研学教育等为主导产业,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田提供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农业科技特色平台。 (2)米埗特色村:发挥优势聚力发展高端民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旅游热门;利用从都国际论坛聚力打造民间对外交流窗口。 (3)香蜜山特色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拓宽村民致富渠道,提升特色水果种植业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安山村徒步观光走廊建设。 (4)锦洞桃花特色片区:盘活原大金峰景区,开发建设“客天下·广州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集森林文化、森林体验教育、森林康养、丛林探险等为一体的国际休闲健康旅游目的地。 (5)联溪特色片区:打造顶尖花谷,打造集观赏和研究于一体的茶花“大观园”;举办国际茶花会议,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推动片区内旅游资源整合协同发展。 (6)古田特色片区:建设成为广东最美乡村徒步线路,增加景区的文化、科技、创意、体验、互动等元素,支持旅游新业态发展。 |
第五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建设方面,以建设精美农村为主攻方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美化提升乡村风貌,系统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便捷高效生产生活圈,在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中展现从化特色精美农村风韵。
一、加强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暂时没有条件编制村庄规划的,严格按照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要求进行衔接。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以村庄规划为依据,梳理规划期内可实施的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主体、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和投融资安排,形成建设项目库,参考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整区统筹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二、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一)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由“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发展,促进更多干净整洁村向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精品乡村扩面提质,打造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田园城市。将每月第一周周五设立为村庄清洁日,广泛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村民和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试行镇(街)农村人居环境交叉评估检查和定期通报机制。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打造若干农村人居环境精品村、示范村,使从化农村成为生态宜居典范,营造群众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行动全覆盖,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工作分类指引,完善大件物拆解中心、分拣中心、收集点等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完善和提升“户分类、村收集、区/镇运输”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垃圾分类环保驿站+生物质处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脱水设施)+资源热力电厂”的新一轮垃圾分类处理硬件设施布局,全面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和100%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理。
(三)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治理成果。定期开展小微水体和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查漏补缺,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解决镇街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问题。贯彻实施《从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实施方案》,遵循“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理念,充分利用自然村原有排水系统,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式、分散式、资源化利用和明渠暗管化、外围截污等方式,全面提升污水处理效能。进一步夯实镇(街)责任,按照“污水不外露”的整改标准,动员广大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对房前屋后的污水沟进行自查整改,实现污水沟“明渠暗管化”目标。
(四)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提升农村“厕所革命”成果。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工作,继续推进乡村公厕建设,不断优化公厕布局。加快建设提升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建设更多岭南风格的装配式乡村公厕,建立健全乡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提高农村户厕利用率,打造更加便捷的“乡村15分钟如厕圈”。
(五)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
建立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将申请列支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村容村貌管护;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市、区两级财政将列支资金用于设施运转补贴。实施督导评估机制,坚持常态化督导,确保村庄长期保持干净整洁。充分动员群众,强化责任落实,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比、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激励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和维护环境卫生。
三、美化提升乡村风貌
(一)全面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
科学编制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编制全区新乡村示范带规划建设方案和重点打造新乡村示范详细建设方案,做好示范带建设顶层设计。精心打造百里流溪新乡村示范带。着力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第一方阵的“百里流溪”新乡村示范带以及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重点推进市级精品示范带建设。全面推进“生态设计、西和花卉、南平静修、罗洞工匠、森林浴场、田园牧歌”等市级重点打造示范带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示范带典范。
(二)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
建立以“一户一宅”为基础的农房管控制度,加强农村建房全程监管。实施农村住房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农村住房质量问题的摸排,分片分类、统筹推进改造提升,重点保障低收入农户住房安全。推进农村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开展立面完善等局部改造,对有保护价值的泥砖房、青砖房进行加固修缮、活化利用,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整村推进农房外立面改造。加强新建农房风貌规范管控与引导,促进乡土材料、乡土工艺与现代建材相互结合,融合岭南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因地制宜推广现代建造方式。支持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
(三)提升岭南乡村景观品质
支持引导集聚提升类村庄开展基础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和农房立面改造,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加强村落格局、风貌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保护,特色保护类村庄重点挖掘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习俗。结合“四好农村路”和村内道路硬化、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万里碧道建设等工程,沿线连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建设美丽驿站和风景长廊。
(四)全域开展“五美”专项行动
推进“五个美丽”行动(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和美丽廊道),通过特色小镇规划引领,将田间地头、城中村、工业园区、河涌池塘、农房等全要素、全方位纳入整治内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最美乡村。探索开展建设一批“美丽圩镇建设专项改革试点”。
专栏7:乡村风貌美化提升工程 |
---|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着力打造城郊街西和片区、江埔街锦洞片区、太平镇莲塘片区、鳌头镇西塘片区、温泉镇南平片区、良口镇鸭洞河片区、吕田镇草埔安山七大美丽乡村群。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强化督促检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深化和卫生整洁管理的常态化,巩固221条行政村建设干净整洁村的成果。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村庄绿化行动,优化乡村绿化水平,每年种植2万棵以上树苗。到2025年,100%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推广实施“美丽银行”和“美丽超市”。推行市场化、专业化农村垃圾治理机制。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测,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到2025年,力争实现雨污分流管网铺设等污水处理设施覆盖所有自然村。全面推进农村文明公厕创建,推行农村公共厕所管理“所长制”,鼓励在村民委员会、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统筹建设便民、实用的公厕。有效衔接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厕所污水和粪便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至2025年底,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评议等方式褒扬乡村新风,促进村容村貌持续提升。 (二)新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每个镇街至少打造1个以上串联不少于1个圩镇、5个行政村,且精品段不少于10公里的新乡村示范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努力将新乡村示范带打造成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高地。探索幸福乡村、未来乡村、儿童友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流溪河沿岸的生态及空间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治理,建设独具广州特色、从化韵味的“百里流溪”新乡村示范带,打造从化乡村振兴新亮点。到2025年,力争各镇街创建出1个精品新乡村示范带。 (三)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项目:大力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力争到2025年,80%以上存量农房完成微改造,着力打造一批独具岭南特色的农房风貌提升示范片区。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四)岭南乡村景观品质提升项目: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等创建样板村庄。实施从化农村“四小园”生态景观亮化工程,在村民住宅的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丰富村容村貌形态。创建若干“国字号”“省字号”美丽乡村。 (五)全域“五美”专项行动项目:全面深入实施“美丽家园”行动,在全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塑造“美丽田园”,保护田园生态,优化田园景观,培育田园产业;积极守护“美丽河湖”,加强河湖污染防治,优化河湖生态功能,压实河湖管理责任,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以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围绕建设生态示范性园区、提升园区形象、美化园区环境以提升招商引资效果的思路构建“美丽园区”;串联“美丽廊道”,将散落在各镇街的特色小镇点、秀美风景点、交通出行点、生态绿道点都聚合起来,辐射带动沿线农村形成带状发展态势,全域推进从化美丽乡村建设。到2025年,全区力争打造100个高品质美丽乡村。 |
四、建设乡村便捷高效生产生活圈
(一)建设完善城乡交通路网
推动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和村内道路建设,不断扩大“四好”农村路覆盖面。全面实施路长制,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推进“平安村口”建设。深入推进农村路网建设改造,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全面完善村内道路建设,稳步推进自然村全面通硬底化公路,升级拓宽连接各镇之间的主干道。实施乡村路网提升工程,升级改造县乡道,完善国道人行过街设施。提升农村内部道路建设,提升农村道路等级与宽度,打造“一村一品一路”品牌,建成一批管养精品工程。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推动从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打造游览特色路、舒美景观路、畅通示范路和驿道文化路,优化从化交通环境,提升城乡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交通路网动态监管,全面实施路长制,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
(二)继续巩固农村集中供水
抓好农村供水工作。推动农村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加强农村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落实水源保护制度,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有序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农村节水供水和防洪减灾能力。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
(三)推进乡村电力及信息化建设
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光网、5G网络、移动互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村村通光纤、逐步推进20户以上自然村连通光缆,提速实现现代信息化走进农村。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建立光缆接入节点。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支持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全覆盖。加强农村各类网线治理,统筹协调农村电力、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各类通讯电力线路,积极推动统一布局、各类网线入地,解决农村地区存量低电压问题。完善镇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全区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布局,重点推进网络提质、增速、降费等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或专业机构合作,搭建全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开展智慧乡村建设试点,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资金,建立稳定的管护队伍,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内容和流程,督促乡村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主体责任,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采取“政府补一点、社会筹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的方案,设立不向社会征收、鼓励社会捐资、政府财政适度支持的政府性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基金。建立健全农村供水、配电、信息化等产业化运行机制,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护。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探索区镇两级财政资金补助安排,保障农村公路长效运行。
(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延伸,完成11所农村中小学校(含职业技术学校、幼儿园)设施的升级改造。发挥罗洞工匠小镇平台作用,开展具有从化特色的耕读教育,打造罗洞、南平、莲麻、西和、西塘等一批耕读教育基地。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8间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220个村卫生站硬件配置,因地制宜推进原流溪河林场管辖的行政村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提高村医队伍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稳步推进农村“一元钱”看病项目。推进村卫生站信息化建设,区镇村医疗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升镇、村级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强镇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加强镇街流行病学协查队伍、疾病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应对传染病、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民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项目建设,健全区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推动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提升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建设水平,促进文体设施向乡村延伸。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涉农法律援助。
五、高品质建设特色小镇
(一)增强特色小镇发展动能
要坚持党建统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坚持规划支撑建设、设计提升品质、产业突出特色、市场加强策划;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和原住民发展相融共生,聚焦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社区功能的核心要素要求,进一步优化特色小镇网状特色空间布局。以产业“特而强”、体制“新而活”为重点,促进特色小镇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效益“显而优”。着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加快探索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乡村闲置低效资源的有效途径,结合主导产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发展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盘活各类生态资源,全力构筑绿色发展战略优势,推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基层党建加强和基层治理完善。
(二)夯实特色小镇产业基础
做精做强主导产业,注重特色化、差异化、链条化发展,持之以恒增强特色小镇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生存能力,打造一批行业“单项冠军”。将生产链条上下延伸,形成村民、村集体、小微企业等多主体合作的产业链,使特色小镇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综合性产业平台。着力打造体系化产业布局,通过配齐民宿、展览、体验、科普、培训等服务业,将单一产业拓展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着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探索更加灵活的政、村、企合作机制体制,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功能配套,加快促进产城融合,完善商业服务、交通站点、文化旅游等功能,打造一批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
(三)着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健全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链、优质服务等向周边延伸覆盖。全面落实“三个主题六条线路”的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图,围绕莲麻“宪章学堂”、南平“中央一号文件馆”和西塘“宪法馆”三个主题,打造以“红色传承,溯源觅香”为主题的红色教育线路,以“明礼西塘,学古观今”为主题的乡土教育研学线路,以“南平静修,养心明志”为主题的特色精品村线路,以“生态设计,全球智库”为主题的智慧生态乡村线路,以“智谷粮仓,荔枝奇观”为主题的智慧农业线路,以“游国医长廊,识中华百草”为主题的古驿道文化线路。着力推动“西和—西塘—红旗”协调联动发展,“温泉—米埗—塘尾”错位互补发展。继续推进以生态设计小镇为核心的塘尾、塘料、良明等村连片发展,深入推进以西和万花风情小镇为核心的西和、光辉、光联、城康等村组团发展,谋划推进以古驿道小镇为核心的钱岗、红石、颜村、文阁等村联动发展,继续加快以莲麻小镇为中心的北部红色文化产业带建设,完善南平静修小镇特色产业体系,高质量推动格塘南药小镇、古驿道小镇和罗洞工匠小镇建设,并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发展。
专栏8: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
---|
(一)生态设计特色小镇:重点建设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内部工程;形成北部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带动周边生态经济发展;举办国内外高端会展、会议、论坛,打造广州对外开放新名片;全力推进生态设计产业发展,打造生态设计策源中心。 (二)罗洞工匠特色小镇:建设工匠创客文化体验基地、中国乡村工匠培训基地、中国传统工匠产业展示中心(百匠园);提供特色小镇方案服务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举办国内具有影响力工匠大会或相关活动。 (三)古驿道特色小镇:挖掘古驿道文化潜力,承接举办特色活动赛事,充分整合水果、美食、民俗、旅游景区(点),串联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和颐养要素。 (四)格塘南药特色小镇:构建以林药经济为主体、以中医药康养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中药应用研发和中医健康养生等业态,打造国家中草药种质种苗培植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北回归线上的南药基因库。 (五)莲麻特色小镇:构建以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为“双核”的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穗北乡村生态旅游胜地;推动小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统一;坚持环境为本,塑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小镇。 (六)南平静修特色小镇:聚力打造有品位、有记忆、有意境的生态休闲观光特色小镇,奋力打造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教育培训产业、电影制作产业等特色鲜明产业。 (七)西和万花风情特色小镇:引进培育花卉科研机构,带动高精尖缺人才团队和领军人才流入;发展以鲜切花、盆花、种苗、兰花和特色苗木生产为主体的花卉产业集群;推动花卉产业与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亲子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赏、玩、游、购、吃、住、行于一体花卉休闲旅游胜地。 (八)西塘童话特色小镇:以“田园童话”为核心元素,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产业,建成服务园区的生活休闲小镇,打造产城融合的儿童乡村乐土、全省重要的研学旅基地和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基地。 |
第六章创新提升乡村治理体系
以培养都市型新型农民为主攻方向,培育造就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提升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完善农民收入增长保障体系,不断拓宽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大力培育“新农人”
(一)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养制度
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建设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创新培训方式,推广“田间学校”“互联网+”等培训方式,提高培训便利性。建立包括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机构广泛参与的农民培训体系。开展农业经理人、农技人员、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财务人员等轮训。
(二)分层分类实施教育培训计划
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加强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区级职业农民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全面落实新一轮家庭农场主轮训,开展农民线上直播培训。发展农民学历教育,建立培训提升机制,有针对性地设置农民培训课程,弹性学制、多种形式实施农民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实施支持措施,鼓励引导农民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鼓励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与从化产业发展相匹配、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力培育乡村工匠,提升农民技能。
(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组建乡村振兴智库。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聘请院士及其他专家作为从化区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共同建设包括乡村规划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种业研发、生态多样性保护及利用等内容的乡村振兴智库,为从化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做好农业引智工作。用好考核招聘、公开选聘、特色招聘等引才通道,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聚焦攻克农业科研领域前沿技术,大力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充分运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大力吸纳和延揽农业科研人才。推动市场研发企业与国内、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探索院企共建研发机构、共享创新人才新模式。
(四)实施人才返乡创业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下乡、干部返乡、能人回乡”创业工程。广泛开展“百名乡贤回乡振兴乡村”行动,打好“乡情牌”、“乡愁牌”,鼓励包括在职或离退休干部、文人学者、科技人才、在外或返乡企业家、新阶层代表人士、退役军人、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代表人士回报家乡,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创建乡村振兴创客园。探索创建乡村振兴创客园,出台激励政策措施,吸引年轻创客到广大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培育花卉、直播电商等乡村产业。举办乡村振兴人才节。举办乡村振兴人才节,发布从化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或举措。汇聚各类英才到乡村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专栏9:“新农人”培育工程 |
---|
(一)高素质农民培养项目:持续跟踪服务农民训后产业发展,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集成落实乡村振兴产业贷款、农业担保、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明确优先承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支农项目,支持高素质农民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训1800位高素质农民。 (二)“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培训项目:打造粤菜师傅乡村美食一条街,利用区内的特色水果、蔬菜、水产、禽畜等本地食材,开发“从化家宴”特色宴食。开展“粤菜师傅”文化传承推广行动,推广“粤菜师傅+美食文化”的模式,传播“粤菜师傅”大众文化。 (三)优秀人才引进项目:加强与清华大学沟通对接,争取引进广州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进一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鼓励依托农业科研项目,采用智力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积极打造引智示范推广项目,借助专家力量解决技术问题。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积极打造专家服务基地、青年创新团队。到2025年,全区力争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四)人才返乡创业项目:定期开展最美乡贤评选活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探索实行农村特派员派驻制度。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积极争取举办全省乡村振兴创客节等活动,搭建乡村创客平台。建立健全“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积极建设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推进人才驿站与镇(街)党群服务中心有机融合,切实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保障。 |
二、持续提升农民收入
(一)扎实推进“穗农奔富”行动
提升基层干部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管理水平。通过线上线下、“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强对镇(街)、村、社等基层干部的培训,重点提升基层干部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培养懂经营、善管理、能带富的新时代基层干部。加快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各镇(街)要因地制宜指导村、社成立集体资产(资源)运营管理公司,开发特色资源,整合村内闲置资源、资产,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设施,通过市场化运营,不断提高村、社集体收入。镇(街)要成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用好用活招商引资政策,大力宣传推介当地优质的产业、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区域特色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摸清富余劳动力底数,精准发力解决就业问题。试点建设“就业驿站”,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立驿站分类“人才库”、就业驿站服务社群,对接企业招聘需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拓宽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招聘月”等线上线下就业援助活动,联合人力资源机构,采取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等手段,积极收集、筛选、发布用工企业招用岗位信息,为求职人员搭建信息平台。以吕田镇为试点,积极开展“红雁”帮扶行动进村促就业,打通就业需求对接机制最后一公里。
(二)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全面统计辖区内各村劳动力状况,摸清劳动力就业诉求,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见面会,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有条件的镇街和村适当增加公交班次,为农民就近就业提供周到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和服务企业用工相结合,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调查,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供需数据库。建立常态化就业援助机制,对就业困难农村劳动力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和专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特色小镇建设相衔接,创新落实“回归农业稳定一批、工程项目吸纳一批、创新业态培育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行临时性、季节性、弹性用工和借调代岗,吸纳农民工灵活就业、兼业就业、共享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健全融合经营增收机制
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以及统种统收、统防统治、统销统结等合作方式,以规模化服务解决小农户经营细碎化问题,推动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带动小农户分享产业高质量发展红利。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参与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民受益水平。支持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增强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紧密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参与全产业链发展,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辟新空间,发展乡村传统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开拓乡村产业经营增收的新增长点。
三、优化提升治理效能
(一)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思想振心”工程。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二是实施乡村振兴“固本提质”工程。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压实镇(街)党(工)委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织密建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常态化整顿后进村党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三是实施党员干部“建功乡村”工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选优配强镇街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建强储优乡村“头雁”队伍,大力提升基层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能力素质,推行乡村振兴导师帮带制。四是实施乡村振兴“英才汇聚”工程。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人才下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五是实施重大任务“集中攻坚”工程。推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党建引领生态宜居新乡村建设,全面推动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提高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水平,抓实党建引领农民富裕富足。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巩固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强化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党建工作,探索在乡村产业链、社会化服务领域创设功能型党小组。强化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和其他基层组织的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实施新时代农村思想振兴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到2025年,全区力争锻造100个优秀基层党组织。
(三)深入实施“头雁”和南粤党员先锋工程
配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基层党员队伍。进一步健全“选、育、管、用、储”全链条管理,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把镇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大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力度。持续实行统筹选派、统筹管理、统筹使用,针对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积极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健全党员评星定级管理,全面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促进党员干部入网入格、服务群众常态化制度化,提升党员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四)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活动
多措并举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镇(街)、示范村系列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力争从化区在符合省定标准基础上,建成“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每年在全区范围内举办“兴村项目大比武”,定期组织开展镇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打擂台”活动,营造对标提升、比学赶超、竞相振兴的浓厚氛围。
(五)完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强化乡村自治体系建设。规范村规民约修订,推行乡村治理“10员”工作机制,引导村民有效自治,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逐步探索具有从化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利用好全国首家乡村宪法馆,加强宣传教育,加快促进形成良法善治的依法治村氛围,继续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培育农村学法示范。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建立健全乡村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制,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资源对接的渠道与机制,打造一批扎根乡村、致力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形成具有从化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
(六)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
探索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实现方式,促进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良好局面。“积分制”方面,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实施农户“积分”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内容和评定标准,以农户积分激活内生动力,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积分制,将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准化、具象化,让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使村民自治行为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清单制”方面,以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依法依规、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清单制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加强对开展清单制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发挥好村级党组织作用,确保通过实施清单制达到保障农民权益、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的效果,切实防止清单制流于形式。
(七)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区工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提质行动。鼓励和扶持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加大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与传播,推动岭南乡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定期广泛开展“从化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深入保护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继续高标准推进村史馆建设。深化新时代村规民约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村思想道德水平,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鼓励村民自主开展道德评议、红白理事、禁毒禁赌等群众自治活动,加强毒品原植物禁种和农村森林防灭火工作宣传引导,着力增强农村“两委”推动树新风立良俗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乡村“复兴少年宫”阵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乡村文化教育、关爱未成年人等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场地设施、依靠志愿服务力量,为农村儿童点亮梦想。
(八)扎实推进“百企兴百村”工作
以全区221条行政村为帮扶对象,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为主要内容,组织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壮大乡村振兴力量,推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促进我区建设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企业可与行政村自愿协商,自主选择“一企多村”“一企一村”“一村多企”等帮扶形式。支持企业以镇街乡村建设规划为指引,结合新乡村示范带建设,进行连线连片规划帮扶建设。帮扶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和被帮扶村实际,自主选择资助式帮扶、合作式帮扶、捐赠式帮扶等方式,选择一项或多项帮扶内容开展帮扶。帮扶内容以农民和村庄需求为导向,突出乡村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需就业创业则帮扶就业创业,增强村自我“造血”能力。鼓励村集体和村民以技术、资源、资金等形式入股参与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推动资源边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具体帮扶形式由企业与帮扶所在镇街共同商定操作办法。
(九)深入挖掘流溪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
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狮象岩等历史文化资源,启动流溪河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理清流溪河流域文化脉络,讲好流溪河文化故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梳理全区乡村生态人文历史资源,系统统计古树名木,加强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缮。加大对醒狮、水族舞、掷彩门等非遗项目的活化力度。推动从化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土记忆、重塑乡村文化。
四、推进实施强镇兴村工程
完成吕田圩镇、良口圩镇、温泉圩镇、鳌头圩镇、太平圩镇5个建制镇的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各项任务。一是吕田圩镇。推动吕田圩以吕田河“一河两岸”为重点,加快扩容提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山水旅游小城,吸引更多边远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群众向圩镇集中。二是良口圩镇。加快推动良口圩及良新村改造,加快推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良口医学中心和急诊中心建设,进一步做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加快完善美食街、特产街等商业服务配套,全面提升人口承载力,辐射带动良明村、塘尾村、碧水新村等发展,实现与生态设计小镇发展功能互补、相得益彰。三是温泉圩镇。实施新一轮老温泉新活力优化提升行动,加快粤菜师傅一条街、家风馆、粤创街建设,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现代旅游服务水平,推进广州六中(从化校区)等项目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体系,辐射带动桃园圩、灌村圩联动发展,扩大南平静修小镇辐射范围。四是鳌头圩镇。推动鳌头圩加快微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加快激活创新活力、商业活力、文化活力,打造品质生活区,辐射带动棋杆圩、龙潭圩、民乐圩和从城“西苑”等片区发展。五是太平神岗圩镇。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全方位营造高端人才宜居宜业环境,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组团发展。
第七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改革方面,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一、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
(一)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25年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48%以上。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改革任务工作。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对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和确定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澄清集体所有权主体和行使主体之间的关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应在坚持尊重历史、权利义务对等、标准一致、程序公开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情况、对集体作出的贡献以及有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并由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民主决定。同时,妥善处理外嫁女、义务兵、迁入户等特殊群体的成员身份界定问题,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
(三)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
加强宅基地管理,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严格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根据农村宅基地现状,加快制定符合从化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实施细则,由镇(街)政府对农民宅基地申请进行审批,符合条件的出具《宅基地批准书》。在依法维护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和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一)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
因城施策完善落户政策。降低城镇落户门槛,构建分类弹性落户机制,坚持存量优先原则,逐步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逐步实现村集体成员权益与户籍变动脱钩。落实市民化配套政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市民化成本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落实“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建立人才加入乡村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专业人才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等参与乡村振兴,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探索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乡村振兴人才卡并合理享有村民权益。建立健全岗编适度分离的挂职、兼职和在岗、离岗创新创业等制度,推动城市科教文卫、法律、管理等人才下乡,服务经历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探索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农村人才公寓,供入乡人才使用。
(二)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开发机制。依托集体土地整备平台,以托管方式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开发、统一招商。依法合规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或低效的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入市制度体系。落实入市配套文件,落实出让、出租、转让、抵押等制度,逐步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和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入市监管服务体系。
(三)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
探索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推进没有合法手续的建设用地和地上建筑分类处理,对符合“三旧”改造条件的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按照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政策处理(处罚)后按土地现状办理征收手续。落实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激励机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改造,支持集体和国有建设用地混合改造,落实村企合作改造收益分配机制。对单一改造主体归宗改造项目在完善用地手续、税费征收等方面,视同政府土地收储办理。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配套机制。优先将城中(郊)村纳入“三旧”改造范围,鼓励通过物业置换、产权置换等方式高效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健全村集体和成员收益分配机制。因地制宜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村集体物业和宅基地,发展特色民宿、创意产业、乡村旅游等业态。落实村级工业园、商贸物业改造提升机制。优化微改造行政审批流程,完善用能、用水等配套政策,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四)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优化各类城乡协同发展平台。落实推动“星创天地”以及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落实建立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合理拓展镇区建设空间,支持产业向小城镇有序集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行动,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加强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推进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允许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推进整治验收后腾退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流转。加快全面推行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名录。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体系,健全农产品、文旅等生态产品市场定价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依托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升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实行自然生态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合理的初始权分配制度。探索开展水权等环境资源权益交易。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机制。打造“生态从化”区域公用品牌,多渠道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标准,完善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三、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加大村级基层干部的培训管理力度
各镇党委、政府每年定期对村支部书记、主任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财经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法纪观念,同时把“三资”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和廉政考核中,从机制上建立一套“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的有效管理模式。对违反制度的村干部要严肃处理,对管理民主、严格执行制度的要给予奖励。严格执行村级财务“三资”管理制度、规范加强相关部门对村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平调和挪用。严肃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处以权谋私、私分、挪用、侵吞涉农的各项补贴的案件及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违纪案件。通过案件的查处,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遵纪守法,切实加强对农村“三资”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继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制度,将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交由村民决定。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结合村务民主管理,健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加大对村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处置资产时实行公开拍卖。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提高村级组织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建立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健全定期审计制度,确保村集体账目清晰。创新村级重点项目支出管理,保证公开、公正。镇级财监中心协助村级建立村级化债资金和兴办公益事业资金专用帐户,将村级取得的集体经济收入,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使用效益。配合省、市完善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强化信息集成与共享,完善区农村“三资”交易平台,推动城乡资产、资金、资源要素加快流动。
(三)加大对集体基础薄弱村的扶持力度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各级财政每年从支农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对村级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丰富帮扶形式,开展支农活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政策,在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发社会各界为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出力。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成效,纳入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并与个人的政治前景、经济待遇挂钩。
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力度。配合省、市完善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强化信息集成与共享,完善区农村“三资”交易平台,推动城乡资产、资金、资源要素加快流动。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促进农村地区信用、信贷联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支持政策,支持从化区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及涉农小微、民营等各类企业融资。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审慎稳妥探索内部信用合作。探索土地置换模式。
(二)推动金融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农村产业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多业并举,支持金融机构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为其带动的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强化农业产融对接,积极开展以乡村或农业为主题的产融对接活动,打通农业企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渠道。鼓励农业企业充分利用金交会、广州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广州新三板企业路演中心等平台进行推介路演,加强产融对接。
(三)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渠道
支持优质涉农企业到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上市或到“新三板”、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务产品融资。建立涉农后备上市、挂牌企业库,加大培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指导重点涉农企业加快改制上市步伐。加快建设政府投资基金服务“三农”机制,研究设立投向涉农产业领域的专项子基金,鼓励风险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发起设立投资农业产业、农业科技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加强“三农”综合保险体系建设
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的待遇水平。扩大农民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覆盖面,为农民群众提供必要的意外伤害风险保障。不断提升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保障水平,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出租屋较多的地区推广“出租屋综合保险”,为来穗工作的农民工群众提供必要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第八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积极发扬“三牛”精神,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各项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区委主要领导要坚决扛起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政治责任,担任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区委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长,确保“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落到基层一线,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七组,确保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和资源落实到位。
二、完善落实机制
建立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通过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工作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议等形式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解决面临问题,推动乡村建设。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审批制度,完善乡村振兴项目遴选、审批、入库、项目调整、项目管理等制度,规范乡村振兴项目管理。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凝聚力量,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将本规划的重要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行动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认真核查工作进展,加强督促指导,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加大政策支持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的优先保障领域,预算内投资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相适应。建设乡村振兴资金管理制度,合理高效使用中央、省、市、区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推动乡村“五大振兴”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设施农业建设、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区域品牌共建、种子种苗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对符合本地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和创业环境。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聚焦薄弱环节,完善区域协作政策体系,推进从化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完善人才保障
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住房、名誉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青春建功”行动。鼓励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从事支农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等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探索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吸纳人才加入。探索通过健全岗编适度分离、挂职、兼职和在岗、离岗创新创业等制度,推进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鼓励科技人员技术、资金、数据等入股。
五、动员社会参与
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建设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决策制度,利用全国高端智库加强对从化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认真挖掘从化经验,总结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六、强化法制保障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推进“三农”工作,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健全农村综合执法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综合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执法技能培训,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投入品、畜禽屠宰等领域的行政执法监督,确保不发生农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广泛开展多形式的普法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涉农法律意识。
七、加强考核评估
将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第九章环境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分析和评估规划实施前中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促进GEP与GDP协调发展。
一、环境效益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特别是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的粗放式发展以及种植、养殖业的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生产,使得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口多、耕地少、环境容量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农村污染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生活垃圾处置、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与环境治理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仍有待扭转。总体上看,规划实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有待提升,必须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保障农业用地面积。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用地稳定在9.94万亩。争取以组团式集中连片布局,推动规模化生产,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高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在全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管理和监测农田环境,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菜田、果园,鼓励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推广科学适量施肥,发展节水农业。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定,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代替化学农药的行动,预期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节约水资源。
科学布局畜禽养殖。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科学合理控制畜禽养殖规模;畜禽养殖新建、扩建项目选址应避开划定的禁止养殖区。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府规〔2020〕10号)等文件要求,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改造,鼓励畜禽养殖数字化管理,加强养殖场环保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在源头减量上推行节水节料、雨污分流等技术模式,在过程控制上推行微生物处理等技术模式,在末端利用上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强化种养结合,促进农牧循环发展,有效减轻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影响。
优化水产养殖布局。贯彻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新建、扩建项目选址避开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加快养殖方式调整,推动渔业生产从传统养殖向设施渔业养殖转变,规划期内通过重点集成推广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等技术,实现数字化生产。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减少传统肥水养殖。鼓励利用区位优势,结合生态旅游功能开发,有序发展休闲渔业,发挥水产养殖业多元服务功能。
二、不良环境影响及可控性分析
规划期城市周边农用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将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结构造成影响,降低生态隔离带效应。规划已考虑到这一不良影响,充分衔接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强调区域内农用地的保护并发挥其功能,同时建议加强转为建设用地区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会造成大的减弱或退化。
规划期内全区将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本规划已充分考虑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可能伴生环境问题,如在观光高峰,游客大量增加,导致局部区域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产生等。因此将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业旅游景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处理。
三、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规划以《广州市从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市从化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编制依据,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布局思路与上级规划有较好的相容性。本规划立足环境优先,强调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强化种养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发展生产与生态防护、美化环境相结合,符合广州市从化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方向。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3年5月17日印发
请在用户中心修改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