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市基础测绘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沪规划资源调〔2021〕517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相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上海基础测绘持续健康发展,为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的数据和技术支撑,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基础测绘发展“十四五”规划》,经2021年12月14日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1年12月28日

上海市基础测绘发展“十四五”规划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上海市测绘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和《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总体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效

  1.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基础设施,对已建的10个连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参考站点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与我国北斗三号、美国GPS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兼容,可提供基于北斗系统的实时米级/分米级差分导航定位大众化服务和实时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专业服务。依托政务外网搭建立了数据转换服务系统,提供多类型在线位置基准转换服务。利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建立了高程转换模型,提升了位置基准转换技术,推进上海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深入应用。新一代城市平面坐标系(上海2000坐标系)正式启用。

  2.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日渐丰富

  “十三五”期间,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日益丰富,形成了基于地理实体的地理数据采集和基于地理要素的管理模式,研发了以地理实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地理信息产品。全市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形成了基于建设项目“多测合一”驱动的动态更新、季度、年度周期更新相结合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维护机制。建立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基本建成上海地下管线“一张图”,地下管线更新维护机制进一步加强。遥感影像数据日渐丰富,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实现年度全覆盖,0.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实现季度全覆盖。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覆盖全市。

  3.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体系建成实施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核准、地理国情成果对接,发布了第一次《上海市地理国情普查公报》。结合超大城市特点与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不断丰富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形成了具有超大高密度城市特色的上海市地理国情1+X监测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作业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的数据、系统、地图、报告等多时相、多层次、多形式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全方位服务城市规划编制、基本农田保护、河流治理、生态红线划定、历史风貌保护等。

  4.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了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有力支撑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广泛应用到智慧社区、智慧公安等30多个城市精细化管理应用领域。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取消基础测绘成果行政收费,完善了覆盖全市的供图服务点网络,向100余家政府管理部门、200余家区管理部门和20000 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地形图及地下管线资料10万余件、大地控制成果8万余点。“天地图·上海”实现每年与国家天地图主节点数据融合与更新,公众版注册用户达 2000余个,调用公众版服务的应用高达 1300个,基于政务版平台开发的应用系统多达100多个,年访问量超过50亿次。政府工作用地图定期更新,为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管理用图。

  5.应急测绘服务保障体系雏形形成

  “十三五”期间,应急测绘队伍力量不断充实,以上海市测绘院为技术支撑核心,融合专职与兼职人员的上海应急测绘救援队伍初步建成。初步建成了上海节点与国家主节点、上海应急部门之间的快速应急测绘调度机制,以“天地图·上海”为基础数据库,实现应急所需的应急要素数据快速提取技术,确保国家应急部门和上海市应急部门在2小时内获得第一批应急分析指挥用地图,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30分钟内接入国家应急测绘中心组织的视频会议,实现了上海节点与国家主节点、上海应急部门之间快速响应测绘调度,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持续优化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6.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依托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等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各类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换、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智能化全息测绘体系建设研究,实现了城市基础测绘产品全面转型升级。加强基础测绘标准编制工作,发布了全国第一部新型基础测绘团体标准《基于地理实体的全息要素采集与建库》,完成了上海市《地下管线测绘规范》、《数字地形测量规范》等标准规范修编,参与编写国家、行业、团体标准50余项。测绘科技赋能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专业学会协会等颁发的科技进步奖60余项,优秀工程奖40余项;专业人才队伍高地得到持续夯实,先后获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2人、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1人,多人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测绘学科带头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等称号。

  (二)“十四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十四五”时期基础测绘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上海远景目标看,上海已明确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要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十四五”期间,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目标为导向,提出了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明确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基础测绘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上海的发展目标进行思考和谋划。

  从城市建设管理看,上海正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领一体化发展,树立城市“规建管用”一盘棋思想,紧扣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不断提高人民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基础测绘将面向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的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管理,更加全面地融入城市规划总体布局,把握城市建设重点方向,紧盯城市安全关键领域,推动各种城市要素、实体、资源的数字化和空间化,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双向映射,为政府、市场、公众提供基础性、公益性和多元化服务,助力城市建设与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北斗完成全球组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无人自主、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通讯等新兴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基础测绘的对象范畴已延伸到陆地海洋、地上地下、室内室外;空间定位正向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体的更为可靠、更高精度和更具可用性方向发展;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和服务越来越深度依赖新型技术装备和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处理软件,获取技术正向融合多源传感技术的“天-空-地-海”一体化采集和智能化集成发展;基础地理数据成果形式上由二、三维向基于地理实体的动、静态“多维”混合数据升级,产品形式正向全息、多维、高频、实时拓展;测绘综合应用正向全尺度、大众化、个性化、智能化、全天候的泛在地理信息服务延伸,向“联动更新、一库多能、按需定制、主动推送”的实时在线的智慧服务迈进。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全面建设,本市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本市基础测绘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上海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还不能充分满足上海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管理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核心需求:一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亟需上海构建新一代陆海一体的高精度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二是将上海打造成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要求上海建设基于地理实体的全域、全息、多维、高频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立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三是国家有关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强化自然资源监管的总体要求,要求上海研究形成上海超大城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四是上海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深化完善上海测绘应急保障工作机制,为上海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高效有序的测绘保障;六是新的机制体制,亟需上海进一步规范测绘行业管理,提升测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数据应用安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准确把握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两支撑、一提升”的工作定位,加快完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推动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服务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空间“数字底座”,为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公益优先

  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部署,对照城市数字化转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应用需求,为政府战略决策、规划资源管理、城市综合治理、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基础测绘产品和技术服务。

  2.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测绘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与各行业实现科技融合发展。

  3.坚持开放包容、跨界共享

  紧密适应当今物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和发展,着力推进众包测绘,推动测绘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服务共享,做强、做大新时代的测绘事业。

  4.坚持统筹推进、质效并举

  在突出超大城市特色的基础上,统筹陆地海洋测绘、地上地下测绘、室内室外测绘,统筹军地需求和军民融合,统筹基础测绘与规划和自然资源总体业务的发展,全面推进上海测绘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面提升上海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建成上海超大城市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构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成与超大型高密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应急测绘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海基础测绘技术和保障整体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1.优化现代空间测绘基准体系

  提升空间基准控制体系,优化本市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全面推进上海2000坐标系应用实施,发布新一轮城市高等级水准复测成果。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空间测绘基准控制网,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陆海一体、三维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的无缝衔接。统一上海现代化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精化陆海一体的高分辨率重力场模型,构建上海毫米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实现陆地海洋、地上地下、水上水下空间基准的无缝衔接。构建上海智慧城市空间基准智能位置服务云平台。

  2.基本建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

  推进和深化新型基础测绘“产品体系、技术体系、更新体系、组织体系、质保体系、标准体系”的建设,研究利用5G、星际互联等新技术,探索视觉与激光耦合的空间智能感知、众包泛在测绘与实时动态回传、全链条一体化测绘产品生产、成果增量自动更新与在线分发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上海超大城市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流程再造。

  3.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自然资源统一监管要求,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上海三维自然资源数据库,结合常态化地理国情等专项监测,加强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趋势分析,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监测。

  4.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着力加强城市全周期管理,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通过建设实景三维上海,完善上海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加强经济社会属性和城市运行信息的融合,构建支撑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空间“数字底座”,使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迈上新台阶。

  5.提升应急测绘服务响应能力

  深化完善上海测绘应急保障工作机制,突破测绘应急保障核心技术,加大应急测绘投入,针对超大型高密度城市特点制订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为上海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高效有序的测绘保障。

  6.提升测绘行业规范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测绘行业管理,加强测绘行业资质管理,落实国家资质管理改革举措,激发测绘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测绘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单位诚信自律;强化基础测绘成果质量管理,数据保密管理,提升测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数据应用安全。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优化现代空间测绘基准体系

  “十四五”期间,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构建新一代陆海一体的高精度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1.提升空间基准控制体系

  全面推进上海2000坐标系应用实施,发布新一轮城市高等级水准复测成果;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空间测绘基准控制网,为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做好空间基准保障;统一上海现代化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精化陆海一体的高分辨率重力场模型,构建上海毫米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实现陆地海洋、地上地下、水上水下空间基准的无缝衔接。

  2.提供高精度智能位置服务

  优化本市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完善以北斗卫星为主的陆海一体时空基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北斗系统控制中心,提高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跨省(市)域联网,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陆海一体、三维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的无缝衔接。构建上海智慧城市空间基准智能位置服务云平台,引导和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社会化和行业应用,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多尺度、实时、高精度的无缝位置服务。

  (二)建设全域、全息、多维、高频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围绕将上海打造成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的要求,深化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基于地理实体的全域、全息、多维、高频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形成自动获取、智能处理、全息表达、共享分发、智慧应用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全链条管理体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机制。

  1.全面推进基于地理实体的全息地理信息数据升级

  推动传统基础地理数据向基于地理实体的全域、全息、多维、高频的新型地理空间数据升级;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基于变量发现、实施协同更新、面向对象应用的地理实体生产、更新和技术组织方式;形成满足城市治理现代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全息数据资源体系。到“十四五”末,实现中心城区、五大新城和市郊建成区、主体功能区分辨率优于5厘米的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和重点建筑部件化结构模型的全覆盖,完成全市道路网智能化全息测绘,开展地下空间测绘,开展海洋和主要河流、湖泊等水下地形测绘。

  2.强化全市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资源统筹获取和共享服务

  依托上海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全面统筹全市各委办局对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源的需求。每年实施两次全市域航空摄影,同步获取高分辨率、多(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提升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分布式、智能化快速处理能力,建成亚米级卫星影像、厘米级航空影像资源集群,建设上海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大数据云平台和共享服务“矩阵”。

  3.建立城市变化驱动的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机制

  提升完善以“管理驱动的动态更新、遥感监测的季度更新、现状调查的年度更新”相结合的分要素、多周期迭代更新模式,不断提高基础测绘成果的连续性、实时性、可靠性。到“十四五”末,结合行政管理流程,融合物联感知、众包测绘和泛在测绘等多种模式,初步建立符合上海超大城市治理需求,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满足全息地理实体数据库更新需要的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机制。

  (三)构建超大城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有关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强化自然资源监管的总体要求,研究形成上海超大城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为市域空间格局优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构建自然资源利用全生命周期监测机制

  根据上海超大城市特点,充分运用“天-空-地”一体化调查和监测技术,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地理实体的自然资源要素分类标准,加强与基础测绘动态更新机制的协同,实现自然资源多尺度协同监测、联动更新,建设上海市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形成超大城市自然资源利用全生命周期监测机制。

  2.深化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聚焦超大城市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监测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安全要求,结合上海市地理国情监测,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和文化保护控制线等专项监测,定期开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要素等专题性监测,加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加强城市体征监测、规划实施监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测评价等。

  (四)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面向现代城市治理的实景三维上海,建设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基本建成超大城市空间“数字底座”,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泛在通用性、智能协同性和开放共享性。加强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面向现代城市治理的实景三维上海

  根据三维实景中国总体建设要求,研究编制地理实体定义、分类、编码等相关技术标准,以地理实体及其空间身份为核心,集成融合影像数据、格网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等多种类型数据,汇集城市治理要素,实现各类地理资源的有序关联,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演化,建立覆盖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室内室外等全空间的“分布存储、逻辑式集中、一站式服务”的实景三维上海。

  2.建设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

  根据上海市空间综合数据库总体建设框架,以城市数字孪生模型为核心,整合地形、影像、实体、DEM等各类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对接城市智能设施和感知体系,建设融合地理实体时空数据、政务专题数据、物联感知动态数据的上海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形成超大城市空间“数字底座”;创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模式,探索面向多管理层级、多管理单元、多管理要素的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应用。

  3.加强地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持续推进政府决策用图服务创新,做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五大新城建设等重大发展目标的地图和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做好进博会、世界技能大赛等各类重大活动的地图和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持续推进公众民生用图服务创新,增加上海市标准地图服务品种,提高更新频次,结合社会时事热点,编制出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专题地图。持续推进“天地图·上海”网站服务创新,探索移动地理信息服务新模式,拓展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内容,加快位置云服务、遥感云服务建设。

  (五)健全应急测绘服务保障体系

  “十四五”期间,建立完善上海“天-空-地-海”一体化全方位、全天候、准实时应急测绘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全市应急测绘保障组织体系框架和成员单位职责,加大应急测绘装备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加强上海应急测绘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应急测绘相关基础数据的汇集和管理,针对超大型高密度城市特点制订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建立健全应急测绘保障的长效机制,提升应急测绘响应能力,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的快速反应能力。

  (六)规范测绘行业管理

  进一步规范测绘行业管理,加强测绘行业资质管理,落实国家资质管理改革举措,优化测绘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基础测绘成果质量管理,数据保密管理,提升测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数据应用安全。

  1.加强测绘单位资质和信用管理

  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测绘资质管理改革要求,加强测绘行业单位资质监管,有序做好新旧资质衔接,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测绘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测绘单位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依法公开测绘单位信用信息。建立测绘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诚信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曝光失信行为,褒扬守信行为,震慑违法失信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单位诚信自律。

  2.加强测绘成果质量和保密管理

  完善测绘成果质量监管,加强测绘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检查控制,加强事中事后测绘成果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涉密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加强涉密测绘成果保密管理责任制,对涉密测绘成果的使用、传递、复制、保存等情况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使用和保存保密测绘成果单位的监督检查。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测绘行业管理法规制度

  加强测绘管理法制建设,修订《上海市测绘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加紧出台基础测绘管理专项法规性文件,研究制定卫星遥感数据资源的统筹获取和共享制度。加强测绘法规教育宣传,进一步加强地图市场规范管理。

  (二)加强测绘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健全人才的培养、评价以及激励制度,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基础测绘、应急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专业精通、技能过硬、具有前瞻性的领军人才、工匠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开展测绘成果服务形式创新,组织基础测绘知识和技能竞赛,全面提升业务技术能力。充分发挥全市行业单位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共同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型基础测绘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创业人才队伍。

  (三)深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

  针对超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特点,进一步研究基础测绘内涵和外延,加快制定、修订符合本市地方特点的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加快推进海洋测绘、地下空间测绘、基础航空摄影等重点领域基础测绘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把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围绕新型基础测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航测遥感等重点工作,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发挥科技新的引领支撑作用。

  (四)强化相关部门工作协同

  深化自然资源领域土地、不动产、林草、海洋等各类测绘工作的协同,加强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农村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深化管理部门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基础测绘众源数据汇集方式,统筹数据和处置力量,消除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碎片化现象。多渠道开展基础测绘科普推广,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测绘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支持、配合基础测绘的开展实施。

  (五)加强基础测绘投入力度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将基础测绘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的规定精神,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保证所需经费,避免重复浪费。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经费投资评审、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资金使用高效。

发表评论与建议

请在用户中心修改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