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门市加快构建 “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府〔2020〕8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经市委同意,现将《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

2020年2月28日

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加快构建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以下简称“三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扎实推动我市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强化都市核心区引领带动能力、提升大广海湾区蓝色发展动力、激活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潜力和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3+2”工作举措,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到2022年,“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取得重大突破,都市核心区工业化、城市化功能不断增强;大广海湾经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和交通一体化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到2025年,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都市核心区“一主一副”双核心作用凸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广海湾区蓝色经济和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开放合作模式取得新突破;生态发展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绿色发展典范。到2035年,在“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引领下,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与全省一道迈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都市核心区引领带动能力。

1.打造“一主一副”双核心。蓬江区、江海区全域及新会区、鹤山市的城区构成“主核心”,重点承担科教文化、金融商务、创意孵化和商贸物流功能,统筹布局城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形成功能互补、高效协同,错位融合发展城市体系,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台山市和开平市的城区以及周边重点园区构成“副核心”,重点加强规划对接和交通互联,引领台开同城化发展,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

2.建设城市功能新区。大力推动滨江新区、江门人才岛与周边的工业组团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全省一流的高质量发展“江门样板”,滨江新区要加快打造富有侨乡特色、生态特色、水岸特色的滨水园林新城区,发展壮大总部经济。江门人才岛要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等项目建设,致力打造珠三角高品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人才云基地。高新产业新城全面打造创新型经济主导的国家级高新区。枢纽新城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交通枢纽型新城。珠西物流中心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海陆空多式联运的复合型国际物流港。台山工业新城定位为广东省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打造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新城。

3.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依托“数字政府”统一政务云平台,构建智慧城市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安全可靠、弹性开放的云支撑服务。以“大平台、分中心”架构,充分整合政府资源,建设具备“大数据支撑、智能化决策、全景式呈现、扁平化指挥”功能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对城市应急事件的统一决策和指令发布,提升城市应急联动能力,实现“城市一张图,决策驾驶舱”的目标,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

4.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发挥都市核心区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积极开展水岸复兴、山城相融、文脉重塑、品质塑造系列行动,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打造显山露水、蓝绿交织、侨乡风韵浓郁的现代化都市核心区。优化商圈布局,重点在江门大道沿线和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交界处布局能汇集人气、淡化边界、方便市民的重大三产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核心商圈发展。

5.推进园区集聚高效发展。支持江门高新区扩园,推进“1+6”园区和五大万亩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培育引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支持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鹤山工业城创建省级高新区。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制定出台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政策,改造低效用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6.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材料、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对接,突出产业招强选优,培育产业创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7.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纺织服装、造纸和纸制品、机电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落实技改奖补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二)提升大广海湾区蓝色发展动力。

8.打造国家级平台和区域合作新高地。研究园区共建机制,借鉴“总部+基地”等模式,探索建立广江、深江区域合作平台。参照广州知识城运行模式,探索研究江门出地、合作城市出资、合作开发、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合作开发模式。加强战略性研究谋划,从更高层面上推动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共同推进将其纳入广东自贸区拓展区,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争取在集聚区内实行三地统一且优于区域外的政策措施。

9.加快推进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抓紧完善组织管理架构。研究制定扶持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入专业投资开发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好插花地历史遗留问题。强化与国际和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探索粤澳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合作。通过项目引资、引智、引技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

10.稳步推动广海湾片区建设。积极推动江门广海湾LNG接收站、台山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与大型央企或国企合作开发广海湾深水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培育港口物流、海洋金融等海洋新兴服务业。争取省在广海湾片区布局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建设海洋开发的服务保障基地。推动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台山)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

11.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大力开发滨海度假、温泉休闲、文化体验等旅游业态,研究与周边城市建立“一程多站”式滨海旅游合作模式,积极推动镇海湾开展美丽海湾建设,配合打造珠三角最美滨海旅游休闲带。大力推动川岛“海丝申遗”工作。整合崖门海战古战场、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浮月村洋楼等历史文化资源,规划集拍摄、制作、发行和体验旅游等为一体的影视博览基地。

12.壮大提升生态农渔业。以特色、生态、高效为导向,建立现代渔业、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海洋生物育种和生态健康型水产养殖业,积极推进鳗鱼、牡蛎、青蟹等主导品种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拓展农渔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游、农耕文化游、海上垂钓等项目,积极融入滨海旅游体系建设。

13.推进陆海统筹生态示范建设。强化陆海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管控,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海洋和海岸生态保护。严格围填海管理,全面推进生态用海和生态管海,加强海岛功能管控。加强近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大近岸滩涂水域和红树林保护,恢复滨海湿地功能。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

(三)激活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潜力。

14.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创建工作。抓好1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街)建设。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进人才下乡机制、涉农资金整合等改革,打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做出示范。

15.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做大做强岭南特色产品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16.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发挥江门作为全省唯一开展“双安双创”地级市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养殖及深加工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依托优质农副产品资源,加快发展精深加工、贮运保鲜产业,实现转化增值。提高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强化仓储、展销等物流体系和设施建设,完善特色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17.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内现有产业和园区低碳化改造,重点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产业,走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突破机械装备、电声器材等制造业关键核心环节,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扶持一批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18.建设高端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侨乡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丰富的温泉、森林和中医药资源,打造康养旅游品牌。以打造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度假区国际旅游特色目的地为契机,加强与省内和港、澳旅游产业联动,加大与周边优质旅游资源的合作,协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利用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华侨文化创业园(基地),推出侨乡特色民宿,打造华侨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华侨康养基地。规划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继续推动“醉美江门100村”乡村旅游建设工程。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组建集旅游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交通集散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19.强化生态保护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推进造林绿化、水系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推进城市绿化廊道、绿化隔离带和城际生态廊道建设。以保障水环境安全为主要目标,以水源涵养区、地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着力加强水污染、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20.推进小城镇及村庄建设。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和地域文化特色,强化镇(街)驻地交通、供排水、电力和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特色产业建设,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吸引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政策资金支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改造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四)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1.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全力推进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和深茂铁路深江段、珠江肇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江门段等一批重大通道建设,打造具有始发功能的国家铁路网区域枢纽。积极谋划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完善城际铁路布局,构建城市公共交通骨干网络。加快建设珠西物流枢纽江门北站,推进货运铁路建设,发展陆、水、铁多式联运体系。

22.积极参与粤港澳港口机场群规划建设。加强与盐田港、南沙港等重要港口枢纽的战略合作,优化整合港口资源,促进港口航道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内河相结合的骨干港口航道网络,优化水运口岸布局。融入空港经济圈,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恩平冯如通用机场、台山通用机场前期工作,谋划对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快速路。

23.构建“外引内联”高速廊道。建设与珠三角核心区便捷联系、联通市域内“三区”的高快速路网,加快构建“五横五纵两联”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外引内联”作用。结合路网规划、产业布局、居民出行需求,着力改善主要高速公路出入口功能,提升通畅便利度。

24.提升城市交通路网能级。按照分区差别化、级配合理、有机衔接的基本原则规划布局,注重不同等级的衔接。加快构建串联滨江新区、江门高新区、枢纽新城、珠西物流中心、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合作区等战略性区域的快速环线。完善以江门大道为主轴的快速路网,规划布局“七纵八横”城市快速路系统。

25.完善城市便捷交通体系。优化公交枢纽布局,整合城市对外和内部客运交通,建成多层次、一体化、高效便捷的客运系统,争取实现“零距离换乘”。打造复合交通轴线,发挥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配合效应,实现各市(区)内外部的便捷联系。

26.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依托乡村规划或根据乡村实际情况,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自然村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

(五)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27.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三区并进”多级协调机制,在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城乡水务、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和信息互通共享等方面实现统筹协调。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实行市级主导、属地配合的管理机制。统筹现有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功能新区布局,研究在重点园区平台试点建立财权、事权市县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机制。

28.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引导城镇人口集聚,围绕建设市区人口300万、总人口600万大城市的目标,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吸引有能力在市区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外来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规范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工作,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支持和帮助外来落户人员更好融入城市。

29.探索调整完善市、县两级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增强激励导向,发挥机制体制作用,调动各级加快发展积极性,增强区级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责任和能力,促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均衡区域财力水平。研究建立推进全市性重大项目、跨区域项目建设统筹机制,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30.构建科学考核评估的导向机制。围绕“三区”发展重点和特色,在考核共性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分区指导的考核机制,推动分工与考核相匹配。都市核心区侧重于经济增量、单位土地产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城市服务、引智引才、科技创新等“增量”考核;大广海湾区侧重于重大项目引进、经济增长、跨区合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城镇化水平等“机制创新”考核;生态发展区侧重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指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

31.强化集约高效的用地机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比例。实施支持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预留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强化市、县两级联动,探索联合收储土地。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和长效机制,避免土地低效利用。鼓励盘活闲置存量用地,提高用地管理水平。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引入个人、企业、信贷等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对用地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测。

32.灵活争取用地指标。争取省对重大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设施类等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奖励指标的支持。科学开展城乡增减挂和拆旧复垦工作,争取更多的规模和指标。争取省授权江门在市域内试点建立土地指标跨区交易机制,允许各市(区)闲置土地拆旧复垦、低效土地腾退等土地指标直接入市,实现“三区”土地指标要素自由流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垦后监管实施模式,加强拆旧复垦村级收益使用监管,强化资金使用安全。

33.拓宽保障有力的融资渠道。强化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提高政府债券效益,发挥政府举债融资的积极作用,支持补齐交通和民生领域短板。探索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参与储备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后劲。创新投融资机制,有力保障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资金需求。争取支持扩大对粤港澳开展金融合作。支持开展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工作,支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

34.树立分区侧重、效益优先的招商机制。建立项目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落实“标准地”出让制度,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着力引进用地少、排放少、亩产税收高、技术含量高的“两少两高”项目。坚持以市场换产业、以项目换投资,加快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发挥产业联盟和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引进上下游产业项目,做好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广使用招商项目服务系统,完善项目通报机制,加强对招商项目的跟进服务,推动优质项目信息共享。

35.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与人口流动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策,有序推进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教育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三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协调和均等。深化“三医联动”,积极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加强市(区)医疗服务能力和社区、乡镇基层首诊能力建设,推进“三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6.构建绿色发展的约束机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多规合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完善投资准入清单,科学划定全市县域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等“三区三线”。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决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铁腕治污,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让江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三、工作保障

(一)落实工作责任与分工。

各市(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要根据“三区并进”区域新格局和功能定位,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在规划编制、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推动“三区”协调发展。各市(区)政府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二)强化监督评价与考核。

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实施方案的跟踪分析和督促考核。围绕“三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建立以相应绩效评价为主的区域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的评价考核体系。针对实施中重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适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工作推进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突出舆论宣传与引导。

积极做好“三区并进”宣传报道工作,总结推广好做法、好典型、好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良好氛围。

附件:1.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功能分区图表

 2.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重点任务分工表


附件1

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

功能分区图表

“三区”名称

市(区)名称

镇(街)名称

区域政策延伸适用范围

都市核心区

蓬江区

环市街道、白沙街道、潮连街道、杜阮镇、棠下镇、荷塘镇

恩城街道 东城镇 大槐镇

江海区

外海街道、礼乐街道、江南街道

新会区

会城街道、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睦洲镇、大鳌镇

台山市

台城街道、水步镇、大江镇、白沙镇、三合镇、四九镇、冲蒌镇

开平市

长沙街道、三埠街道、水口镇、月山镇、苍城镇、沙塘镇

鹤山市

沙坪街道、古劳镇、雅瑶镇、龙口镇、桃源镇、共和镇、址山镇、鹤城镇

大广海湾区

新会区

双水镇、三江镇、古井镇、沙堆镇、崖门镇

台山市

都斛镇、斗山镇、端芬镇、赤溪镇、广海镇、川岛镇、海宴镇、汶村镇、深井镇、北陡镇

恩平市

横陂镇

生态发展区

开平市

塘口镇、赤坎镇、大沙镇、百合镇、蚬冈镇、赤水镇、金鸡镇、龙胜镇、马冈镇

鹤山市

双合镇、宅梧镇

恩平市

恩城街道、东城镇、大槐镇、大田镇、良西镇、圣堂镇、牛江镇、君堂镇、那吉镇、沙湖镇


附件2

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重点任务分工表

序号

重点事项

工作任务

三年工作计划

责任单位

一、强化都市核心区引领带动能力

1

打造“一主一副”双核心

蓬江区、江海区全域及新会区、鹤山市的城区构成“主核心”,重点承担科教文化、金融商务、创意孵化和商贸物流功能,统筹布局城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形成功能互补、高效协同,错位融合发展城市体系,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台山市和开平市的城区以及周边重点园区构成“副核心”,重点加强规划对接和交通互联,引领台开同城化发展,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

结合江门市东部、西部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落实“一主一副”双核心空间结构,引导各市(区)在城市新区、重点区域和重点园区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交通联系、公共配套等方面提升功能。

2020年,完成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投入运营;推进完成芦霞大桥、石海1号大桥、石海2号大桥、上阳互通A、B、C、D匝道上部结构,路基工程,水稳层施工。加快推进国际陆港核心启动区、江门北站道路等项目建设。

2021年,推进珠西枢纽新城建设,完善衔接交通路网建设,强化客运枢纽功能;争取广台高速年内动工建设;推动国际陆港核心启动区完工。

2022年,继续完善珠西枢纽新城交通路网衔接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客运枢纽功能;提升江门北站运营管理能力,加快实现“海-铁”联运和通关一体化功能。

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金融局,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政府配合


2

建设城市功能新区

大力推动滨江新区、江门人才岛与周边的工业组团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全省一流的高质量发展“江门样板”,滨江新区要加快打造富有侨乡特色、生态特色、水岸特色的滨水园林新城区,发展壮大总部经济。江门人才岛要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等项目建设,致力打造珠三角高品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人才云基地。高新产业新城全面打造创新型经济主导的国家级高新区。枢纽新城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交通枢纽型新城。珠西物流中心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海陆空多式联运的复合型国际物流港。台山工业新城定位为广东省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打造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新城。

2020年,完成滨江新区总部基地的总体规划设计调整工作,提速推进启动区二期道路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江门市档案中心、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银葵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人才岛A片区6条市政道路、F片区3条市政道路、A和F片区环岛公园、潮头公园、人才岛通用码头、5个村风貌提升改造工程、潮连中心学校及永思小学改造工程、科创中心、科技产业园(一期)、人才公寓、智慧城市(一期)等建设项目24个,预计完成投资27.05亿元。推进枢纽新城美的、华侨城等高档居住小区和中科健康、中科枫华等科研项目的建设。推进开平翠山湖燃气热电工程建设,完成翠山湖实验学校二期等配套设施项目。推进完成德昌电机产业城一期、优美科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一期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2021年,加快滨江新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江门人才岛完成潮中路综合管廊工程、青年路工程、A片区3条道路、B片区环岛公园、F片区水系、高速立交公园、潮连中心学校宿舍楼工程、消防站、派出所、公交枢纽站等建设项目13个,预计完成投资30.65万元。继续推进枢纽新城产城融合项目。重点推进开平翠山湖燃气热电工程生产系统工程建设及设备安装、上苑片区市政配套项目,翠山湖大道东、西延线污水主干管工程等配套项目建设。完成奇德、巴斯夫、三菱重工、富丽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投产,推进德昌二期、优美科二期、摩尔电子等龙头项目和2020年新引进项目加快建设。

2022年,开展杜阮片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健康食品等产业加强招商引资;江门人才岛完成潮连大道升级改造工程及综合管廊工程、潮中路道路工程、祥和路道路工程及综合管廊工程、D片区环岛公园、C片区水系、沙尾和坦边泵站、潮连中心学校教学楼建设工程等建设项目10个,预计完成投资30.56亿元。完成枢纽新城美的、华侨城等高档居住小区、农商银行、中科健康、中科枫华等科研项目的建设。完成德昌二期、优美科二期、摩尔电子等龙头项目建设。

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政府分别牵头,市人才工作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政服务服数据管理局、市金融局,江门海关配合

3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依托“数字政府”统一政务云平台,构建智慧城市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安全可靠、弹性开放的云支撑服务。以“大平台、分中心”架构,充分整合政府资源,建设具备“大数据支撑、智能化决策、全景式呈现、扁平化指挥”功能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对城市应急事件的统一决策和指令发布,提升城市应急联动能力,实现“城市一张图,决策驾驶舱”的目标,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

2020年,基本完成江门市新型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一期)集约化项目建设,构建“云”(云计算)、“网”(基础网)、“数”(大数据)、“图”(电子地图)一体化城市云平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数字化,提供安全可靠、弹性开放的云支撑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资源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提供支撑。

2021年,基本完成城市云基础平台建设,建成一体化城市云管控中心。依托城市云基础平台,统筹整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公共交通、绿色环保等多种信息资源,对城市实现全方位、高效能监管。聚合各类城市服务信息,推进统一的智慧城市应用门户建设。

2022年,初步建成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决策支持科学化、产业经济高端化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局、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市有关部门,各市(区)政府配合

4

大力提升城市品质

发挥都市核心区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积极开展水岸复兴、山城相融、文脉重塑、品质塑造系列行动,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打造显山露水、蓝绿交织、侨乡风韵浓郁的现代化都市核心区。优化商圈布局,重点在江门大道沿线和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交界处布局能汇集人气、淡化边界、方便市民的重大三产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核心商圈发展。

2020-2022年,重点围绕群众所需和十大民生工程领域,推进打通城市“断头路”、老旧社区改造、交通“微循环”、环卫一体化等项目工程建设;在交通水平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完善、城市景观提升、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大力度推进项目进展,大力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商圈布局,重点在江门大道沿线和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交界处布局能汇集人气、淡化边界、方便市民的重大三产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政府配合

5

推进园区集聚高效发展

支持江门高新区扩园,推进“1+6”园区和五大万亩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培育引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支持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鹤山工业城创建省级高新区。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制定出台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政策,改造低效用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020年,制定年度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启动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开平翠山湖燃气热电工程生产系统工程建设。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完成长安路、吉安路工程。争取将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纳入新一批省级高新区认定考察名单。

2021年,制定年度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进省产业转移园扩区工作。建成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推进开平翠山湖燃气热电工程生产系统工程建设及设备安装。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完成合和路工程。深江产业园司前园区推进完成园区主要路网、中央生态园及生活配套二期、产业孵化器、污水处理厂建设;引进1-2个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深江产业园大泽园区完成污水处理厂及大圣线大泽至共和段工程。争取将鹤山工业城纳入省级高新区认定考察名单。加强对三个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的工作指导,切实提升园区创新发展水平。

2022年,制定年度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进开平翠山湖燃气热电工程管道铺设。加快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招商项目落地。深江产业园大泽园区推进变电站工程建设及园区二期开发建设。全面加强对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进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政府分别牵头,市发展改革局配合。

6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新材料、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对接,突出产业招强选优,培育产业创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加快优美科二期项目、华生电机、广东中车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围绕新材料、大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策划举办至少1场投资推介活动,引进至少50个投资超亿元的产业项目。

2021年,围绕五大新兴产业,策划举办至少1场投资推介活动,引进至少50个投资超亿元的产业项目。

2022年,五大新兴产业基础逐渐巩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结构更加完善。策划举办至少1场投资推介活动,引进至少50个投资超亿元的产业项目。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政府配合

7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纺织服装、造纸和纸制品、机电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落实技改奖补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2020年,推动都市核心区工业技改投资增速不低于5%。联合相关服务商开展5场“上云上平台”政策宣讲会,树立3个工业互联应用标杆,引导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2021年,推动都市核心区工业技改投资增速不低于5%。联合相关服务商开展5场“上云上平台”政策宣讲会,树立3个工业互联应用标杆,引导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2022年,推动都市核心区工业技改投资增速不低于5%。联合相关服务商开展5场“上云上平台”政策宣讲会,树立3个工业互联应用标杆,引导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政府配合

二、提升大广海湾区蓝色发展动力

8

打造国家级平台和区域合作新高地

研究园区共建机制,借鉴清远的“广州总部+清远基地”等模式,探索建立广江、深江区域合作平台。参照广州知识城运行模式,探索研究江门出地、合作城市出资、合作开发、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合作开发模式。加强战略性研究谋划,从更高层面上推动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共同推进将其纳入广东自贸区拓展区,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争取在集聚区内实行三地统一且优于区域外的政策措施。

2020年,引荐有实力、专业的产业运营商到江门考察,鼓励其参与园区平台的开发建设,对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提质运营;落实广州—江门、深圳—江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模式;按照“1+5”的模式完成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黄茅海跨海通道工作,争取年内动工。

2021年,进一步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模式;在加强全方位对接合作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在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范围内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布局,开展招商宣传推广,引进一批大项目落地。

2022年,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合作机制基本成熟;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新会区、台山市政府配合

9

加快推进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

抓紧完善组织管理架构。研究制定扶持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入专业投资开发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好插花地历史遗留问题。强化与国际和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探索粤澳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合作。通过项目引资、引智、引技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

2020年,完成银湖湾启动区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完善组织管理架构,配齐配强管理团队;研究制定扶持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完成银湖湾招商展示中心改造工程,举办银湖湾滨海新区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加快推进核心区6个重点项目动工建设;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2021年,举办银湖湾滨海新区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开发滨海旅游、康养度假、文化体验、教育科研、绿色居住等业态,初步建成首批示范项目,加快引进新项目和推进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完善基础建设。

2022年,举办银湖湾滨海新区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建成一批重点项目,初步搭建形成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计划开展澳葡青年创业园道路、污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的土地征用;计划开展银湖湾污水干网及给水干网的建设。

新会区政府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配合

10

稳步推动广海湾片区建设

积极推动江门广海湾LNG接收站、台山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与大型央企或国企合作开发广海湾深水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培育港口物流、海洋金融等海洋新兴服务业。争取省在广海湾片区布局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建设海洋开发的服务保障基地。推动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台山)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

2020年,在编制全市海岸带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统一和科学完善大广海湾片区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广海湾深水港项目完成防波堤、进港航道工程立项及施工图设计工作,争取12月底前开工建设;推动广海湾LNG接收站项目申报纳入国家能源“十四五”规划。

2021年,探索在广海湾片区布局军民融合重大产业的新思路,建立面向南海战略民融合重大产业的示范项目和示范区。推动广海湾深水港项目施工建设;广海湾LNG接收站项目争取完成立项工作,启动建设。

2022年,争取上级支持,做好江门广海湾LNG接收站、广海湾深水港、台山核电二期等重大项目用海指导服务工作。推动广海湾深水港项目施工建设;广海湾LNG接收站项目争取开工建设。

台山市政府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配合


11

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产业

大力开发滨海度假、温泉休闲、文化体验等旅游业态,研究与周边城市建立“一程多站”式滨海旅游合作模式,积极推动镇海湾开展美丽海湾建设,配合打造珠三角最美滨海旅游休闲带。大力推动川岛“海丝申遗”工作。整合崖门海战古战场、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浮月村洋楼等历史文化资源,规划集拍摄、制作、发行和体验旅游等为一体的影视博览基地。

2020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新会崖门“山湖出海”项目、台山盘皇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台山北陡月亮湾滨海旅游项目、恩平佳源帝都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发建设。

2021年,依托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规划建设,通过整合崖门海战古战场、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浮月村洋楼等历史文化资源,汇聚山、泉、湖、海等自然风光,打造集游艇、帆船、渔港、温泉、湿地、健身、会议等项目相配套的滨海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

2022年,依托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侨批档案”世界记忆遗产、“海丝”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等品牌资源,充分发挥海洋、海岛、温泉、文化、乡村、生态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掘丰富的侨乡文化、海洋文化、传统文化,进一步打响“中国第一侨乡”品牌、突显海洋优势,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新会区、台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12

壮大提升生态农渔业

以特色、生态、高效为导向,建立现代渔业、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海洋生物育种和生态健康型水产养殖业,积极推进鳗鱼、牡蛎、青蟹等主导品种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拓展农渔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游、农耕文化游、海上垂钓等项目,积极融入滨海旅游体系建设。

2020年,完成台山市鳗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验收,基本完成江门市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2021年,通过江门市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验收;积极协调海洋牧场的用海用地保障,力争使海洋牧场项目在江门落户发展,并初步形成海洋水产养殖、加工、仓储和海洋牧场装备制造的产业链。

2020—2022年,逐步推进生态健康型水产养殖业发展,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带动全市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分别牵头,新会区、台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13

推进陆海统筹生态示范建设

强化陆海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管控,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海洋和海岸生态保护。严格围填海管理,全面推进生态用海和生态管海,加强海岛功能管控。加强近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大近岸滩涂水域和红树林保护,恢复滨海湿地功能。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服务,做好入海排污口备案工作。

2020年,推进陆海统筹生态示范建设,完成海岸线修测和海洋生态红线调整工作,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完成省下达的自然岸线保有指标任务。

2021年,在恩平市横陂镇沿岸开展红树林宜林滩涂地恢复造林活动,拟规划任务量5.63公顷。

2020-2022年,结合银湖湾滨海新区规划建设需要,寻求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协调解决崖门镇新洲围45.16公顷红树林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别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新会区、台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三、激活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潜力

14

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创建工作。抓好1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街)建设。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进人才下乡机制、涉农资金整合等改革,打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做出示范。

2020年,开平市全域干净整洁村比例达100%,美丽宜居村比例65%以上,特色精品村比例15%以上;开平市塘口镇、恩平市牛江镇干净整洁村比例达100%,美丽宜居村比例70%以上,特色精品村比例15%以上。

2021年,开平市美丽宜居村比例75%以上,特色精品村比例18%以上;开平市塘口镇、恩平市牛江镇美丽宜居村比例80%以上,特色精品村比例18%以上。

2022年,开平市美丽宜居村比例85%以上,特色精品村比例20%以上;开平市塘口镇、恩平市牛江镇美丽宜居村比例90%以上,特色精品村比例20%以上。

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分别牵头,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15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做大做强岭南特色产品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2020年,出台《江门市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信誉农场)10个,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

2021年,打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信誉农场)10个,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

2022年,打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信誉农场)10个,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

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配合

16

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区

发挥江门作为全省唯一开展“双安双创”地级市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养殖及深加工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依托优质农副产品资源,加快发展精深加工、贮运保鲜产业,实现转化增值。提高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强化仓储、展销等物流体系和设施建设,完善特色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2020年,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家;完成开平家禽产业园建设和验收。

2021年,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家;完成恩平丝苗米产业园、鹤山茶叶产业园建设和验收。

2022年,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家。

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17

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内现有产业和园区低碳化改造,重点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产业,走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突破机械装备、电声器材等制造业关键核心环节,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扶持一批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2020年,推动新开工、新投产的投资额超亿元装备制造项目各2个。推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的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组织申报省级循环化试点园区,推动列入省级试点的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2021年,推动新开工、新投产的投资额超亿元装备制造项目各2个。推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的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推动列入省级试点的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1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2022年,推动新开工、新投产的投资额超亿元装备制造项目各2个。推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的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推动列入省级试点的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1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18

建设高端生态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侨乡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丰富的温泉、森林和中医药资源,打造康养旅游品牌。以打造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度假区国际旅游特色目的地为契机,加强与省内和港、澳旅游产业联动,加大与周边优质旅游资源的合作,协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利用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华侨文化创业园(基地),推出侨乡特色民宿,打造华侨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华侨康养基地。规划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继续推动“醉美江门100村”乡村旅游建设工程。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组建集旅游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交通集散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2020年,继续推进开平赤坎古镇华侨文化旅游项目、鹤山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台山盘皇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恩平佳源帝都温泉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2021年,力争开平赤坎古镇华侨文化旅游项目、鹤山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台山盘皇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恩平佳源帝都温泉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按进度建成并对外开放;推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升江门旅游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2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高端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醉美江门100村”乡村旅游建设,打造一批碉楼文化、水乡生态、温泉康养等特色旅游产品。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19

强化生态保护屏障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推进造林绿化、水系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推进城市绿化廊道、绿化隔离带和城际生态廊道建设。以保障水环境安全为主要目标,以水源涵养区、地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着力加强水污染、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2020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推进完成森林碳汇工程1.22万亩,新建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88条。

2021年,加强潭江中上游以及大中型水库集雨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确保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安全。

2020-2022年,推进开展恩平市公仔河、仙人河,开平市镇海水、新桥水,鹤山市宅梧河、址山河等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整治江河流域。

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分别牵头,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20

推进小城镇及村庄建设

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和地域文化特色,强化镇(街)驻地交通、供排水、电力和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特色产业建设,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吸引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政策资金支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改造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2020年,结合我市宜居城乡创建工作,推进完成生态发展区内小城镇干净整洁,改善小城镇环境面貌。

2021年,结合我市宜居城乡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发展区内小城镇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结合我市宜居城乡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发展区内小城镇交通、供排水、绿化、电力、邮电和学校、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分别牵头,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四、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1

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全力推进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和深茂铁路深江段、珠江肇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江门段等一批重大通道建设,打造具有始发功能的国家铁路网区域枢纽。积极谋划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完善城际铁路布局,构建城市公共交通骨干网络。加快建设珠西物流枢纽江门北站,推进货运铁路建设,发展陆、水、铁多式联运体系。

2020年,推动江门站建成投入使用,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全面动工建设,启动南沙港铁路客运改造,力争珠江肇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江门段动工,稳步推进深南高铁前期工作,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

2021-2022年,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珠江肇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江门段建设,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工作。

市发展改革局牵头,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鹤山市政府政府配合

22

积极参与粤港澳港口机场群规划建设

加强与盐田港、南沙港等重要港口枢纽的战略合作,优化整合港口资源,促进港口航道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内河相结合的骨干港口航道网络,优化水运口岸布局。融入空港经济圈,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恩平冯如通用机场、台山通用机场前期工作,谋划对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快速路。

2020年,推动高新区公共码头建设运营、新会天马港二期港区完成验收,开工建设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

2021-2022年,推动珠西国际陆港核心启动区建设,深化与盐田港、南沙港、高栏港合作,加快“三港共用作业港区”建设,打造海铁联运物流枢纽平台。加快恩平冯如通用机场、台山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市发展改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分别牵头,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鹤山市、恩平市政府配合

23

构建“外引内联”高速廊道

建设与珠三角核心区便捷联系、联通市域内“三区”的高快速路网,加快构建“五横五纵两联”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外引内联”作用。结合路网规划、产业布局、居民出行需求,着力改善主要高速公路出入口功能,提升通畅便利度。

2020年,中开高速双水互通至凤山互通段建成通车,开春高速、开阳高速扩建加快建设,银洲湖高速全线动工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立项并开工,加快江鹤高速扩建、中江高速扩建、南海至新会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的前期工作。改善主要高速公路出入口功能。

2021年,中开高速江门段起点至双水互通段建成通车;开春高速、开阳高速扩建项目全线建成通车,黄茅海跨海通道加快建设,江鹤高速扩建、中江高速扩建全线开工建设,南新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争取完成立项并启动建设。

2022年,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鹤高速扩建、中江高速扩建加快建设,争取南新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全面开工建设。

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24

提升城市交通路网能级

按照分区差别化、级配合理、有机衔接的基本原则规划布局,注重不同等级的衔接。加快构建串联滨江新区、江门高新区、枢纽新城、珠西物流中心、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合作区等战略性区域的快速环线。完善以江门大道为主轴的快速路网,规划布局“七纵八横”城市快速路系统。

2020年,推进江门大道南建设,配合推进五邑路扩建项目新会段征地拆迁工作,推进G240新会段改扩建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力争年内启动征地拆迁及用地报批工作;加快完成国道325线鹤山址山至开平塘口段改建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动工建设;推进国道G240线台山大江至那金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办理国道G325线桃源至址山快速化改造工程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前期工作手续。

2021年,推进江门大道南(东)线和南(西)线建设,力争2021年江门大道南(西)线双水段建成通车,推进G240新会段改扩建项目的建设;加快国道325线鹤山址山至开平塘口段改建工程施工建设;推进国道G240线台山大江至那金段改扩建工程完成路基工程50%以上;力争国道 G325线桃源至址山快速化改造工程实现立项。

2022年,推进江门大道南(东)线建设,力争年底建成通车,推进G240新会段改扩建项目的建设;推进国道G240线台山大江至那金段改扩建工程完成桥涵工程50%以上;推进国道 G325线桃源至址山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

各市(区)政府分别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路局、市建管中心配合

25

完善城市便捷交通体系

优化客运枢纽布局,整合城市对外和内部客运交通,建成多层次、一体化、高效便捷的客运系统,争取实现“零距离换乘”。打造复合交通轴线,发挥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配合的效应,实现各区内部的便捷联系。

2020年,配合珠西枢纽江门站使用,做好道路客运线路配套接驳,实现道路客运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

2021年,推进客运枢纽建设,做好道路客运线路配套衔接。

2022年,持续完善客运枢纽站配套公交接驳,做好不同运输方式协同配合。

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26

推进农村道路建设

依托乡村规划或根据乡村实际情况,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自然村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

2020年,完成全市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实现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率及路面铺装率达100%的目标,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建设。

2021年,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提升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比率。

2022年,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五、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27

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协调机制

探索建立“三区并进”多级协调机制,在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城乡水务、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和信息互通共享等方面实现统筹协调。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实行市级主导、属地配合的管理机制。统筹现有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功能新区布局,研究在重点园区平台试点建立财权、事权市县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机制。

2020年,加强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三区并进”多级协调机制方案,统筹协调“三区并进”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建立;完成江门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暨“三线一单”的编制工作,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立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市级统筹机制

2021年,建立完善的“三区并进”协调机制,引导各市(区)做好现有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功能新区的统筹布局。

2022年,“三区并进”协调机制建设完成,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委编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28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引导城镇人口集聚,围绕建设市区人口300万、总人口600万大城市的目标,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吸引有能力在市区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外来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规范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工作,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支持和帮助外来落户人员更好融入城市。

2020-2022年,围绕建设市区人口300万、总人口600万大城市的目标,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实行自由迁入制度。规范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工作,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健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方面配套政策,实行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

市公安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市社保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29

探索调整完善市、县两级财政管理体制

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增强激励导向,发挥机制体制作用,调动各级加快发展积极性,增强区级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责任和能力,促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均衡区域财力水平。研究建立推进全市性重大项目、跨区域项目建设统筹机制,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2020年,按照《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门市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方案的通知》(江府〔2019〕34号)文件要求,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沉财力,强化激励,促进做大财政总量,推动区域财力均衡。研究建立推进全市性重大项目、跨区域项目建设统筹机制,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2021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全市性重点项目的推进和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各市(区)加快发展。

2022年,进一步研究完善配套改革,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增强区级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责任和能力,促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市财政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30

构建科学考核评估的导向机制

围绕“三区”发展重点和特色,在考核共性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分区指导的考核机制,推动分工与考核相匹配。都市核心区侧重于经济增量、单位土地产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城市服务、引智引才、科技创新等“增量”考核;大广海湾区侧重于重大项目引进、经济增长、跨区合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城镇化水平等“机制创新”考核;生态发展区侧重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指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

2020年,按照“三区并进”思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并开展实施试行。

2021年,在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区分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考核。

2022年,总结实施经验,不断完善考核机制,着力提高考核的精准度。

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局分别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31

强化集约高效的用地机制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比例。实施支持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预留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强化市、县两级联动,探索联合收储土地。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和长效机制,避免土地低效利用。鼓励盘活闲置存量用地,提高用地管理水平。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引入个人、企业、信贷等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对用地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测。

2020年,全市新增“三旧”改造面积3000亩,完成改造面积2000亩,完成“工改工”改造面积200亩。完成《江门市市区“三旧”改造实施意见》修订。完成《江门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修编。结合空间规划,完善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成果,完善《江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指导意见》;开展闲置土地清理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我市闲置土地情况,对已构成闲置的供而未用土地建立闲置土地台账,并分类制定闲置土地整改措施;利用省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对我市已供土地开、竣工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并每月进行数据统计。

2021年,全市新增“三旧”改造面积3000亩,完成改造面积2000亩,完成“工改工”改造面积300亩。完善批后监管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提高用地管理水平。

2022年,按照省实际下达的改造任务,全市新增“三旧”改造面积不少于3000亩,完成改造面积不少于2000亩,完成“工改工”改造面积不少于200亩。

督促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区(产业转移集聚地)做好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项目用地指标返还工作,加强园区用地保障。

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32

灵活争取用地指标

争取省对重大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设施类等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奖励指标的支持。科学开展城乡增减挂和拆旧复垦工作,争取更多的规模和指标。争取省授权江门在市域内试点建立土地指标跨区交易机制,允许各市(区)闲置土地拆旧复垦、低效土地腾退等土地指标直接入市,实现“三区”土地指标要素自由流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垦后监管实施模式,加强拆旧复垦村级收益使用监管,强化资金使用安全。

积极增减挂钩工作,

2020年,开展增减挂钩1000亩;

2021年,开展增减挂钩1000亩;

2022年,开展增减挂钩1000亩。

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33

拓宽保障有力的融资渠道

强化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提高政府债券效益,发挥政府举债融资的积极作用,支持补齐交通和民生领域短板。探索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参与储备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后劲。创新投融资机制,有力保障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资金需求。争取支持扩大对粤港澳开展金融合作。支持开展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工作,支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

2020年,支持蓬江区通过发行专项债推进人才岛项目土地收储工作;会同市发展改革局结合出台《江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我市推广实施PPP模式的制度体系。推动我市企业赴澳门发行债券。

2021年,引入社会资本方积极参与江门市重点项目和重大产业平台建设,PPP项目整体落地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争取引入境外资本在我市新设金融机构。

2022年,结合银湖湾滨海新区建设,支持新会区探索通过专项债、PPP、特许经营等模式推进银湖湾滨海新区建设。争取引入境外资本在我市新设金融机构。

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分别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34

树立分区侧重、效益优先的招商机制

建立项目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落实“标准地”出让制度,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着力引进用地少、排放少、亩产税收高、技术含量高的“两少两高”项目。坚持以市场换产业、以项目换投资,加快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发挥产业联盟和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引进上下游产业项目,做好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广使用招商项目服务系统,完善项目通报机制,加强对招商项目的跟进服务,推动优质项目信息共享。

2020年,推动各市(区)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体制,落实“标准地”出让制度,创新招商方式,推广先进地区工业用地带项目出让等经验做法,建立完善的“带项目出让”监管制度。加强项目评估与后续跟踪,优先引进“两少两高”项目,推广使用招商项目服务系统,对招商项目进行全流程跟进服务。

2021年,进一步完善全市的招商引资机制体制,围绕“三区”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开展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引进至少7个投资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

2022年,落实分区侧重、效益优先的招商机制,围绕“三区”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开展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引进至少10个投资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

市商务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35

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研究与人口流动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策,有序推进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教育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三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协调和均等。深化“三医联动”,积极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加强市(区)医疗服务能力和社区、乡镇基层首诊能力建设,推进“三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020年,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套政策,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制订基层医疗机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并开展建设;推进完成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县域医共体全覆盖。指导各市(区)推进落实中小学“县管校聘”制度,推进完成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2021年,继续深化医保城乡一体化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配套政策更加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更加便捷,基层医疗机构学科体系初步建立,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趋于完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较大提升;推进全市县域医共体确定目标、清晰权责、明确分工、提升服务,有效运行。指导各市(区)推进落实我市特聘全科医生工作方案,补充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推进建立以异地务工人员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2022年,继续深化医保城乡一体化改革,建立以医保为导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学科建设体系趋于成熟,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层诊疗量达到65%;推进全市县域医共体功能形态更加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级诊疗便捷有序,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县域内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有效控制。指导各市(区)推进落实乡镇卫生人才“县招镇用”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分别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36

构建绿色发展的约束机制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多规合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完善投资准入清单,科学划定全市县域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等“三区三线”。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决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铁腕治污,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让江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开展《江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编制,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明确我市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

2020年,按照蓝天保卫战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监管企业、燃煤锅炉和建筑陶瓷行业企业治理工作,进一步削减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促进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1-2022年以推进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为重点,切实加大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减排力度,促进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别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发表评论与建议

请在用户中心修改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