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转发王化云《关于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结报告》

(一九五五年三月十五日)

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省委、内蒙古分局并告上海局、各分局、各省委:

  兹将王化云同志根据会议总结经验所提出的“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报告和水利部党组意见,发给你们。中央认为这个报告很好,所总结的各种经验都切合实际。这个报告说明陕、甘、晋三省几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也说明,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靠群众,因势利导,那么“大自然的破坏力是可以利用到另外一方面,即利用它来为人民造福”。这个真理必须为全党所重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是根治黄河最根本的办法,也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大计划。只要我们认真加以注意,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方法,逐年加以实施,是能获得伟大的效果的。望各省委根据这个报告和以往经验,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展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规划,并分别不同情况和不同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水土保持措施;研究当地群众需要与可能,提出适合当地农林水牧分别结合的办法,以便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亦有利于当地农民当前的生产生活,不要重复过去因水土保持而机械封山育林及盲目废田还林等偏差。各地可以结合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定出逐步发展的计划,组织群众力量加以实施。

  中央认为召开这种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很有必要,责成中央水利部每年或每两年召开一次有华北、西北各地代表参加的这样的会议,总结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并拟定实施计划,报告中央批准施行。各有关的省、专区和县亦应酌量召开这样的会议,并将结果报告上级和中央。

  关于水土保持领导机构问题,望水利部本精简精神加以研究后,另定方案按国家规定的批准手续办理。

中共中央

一九五五年三月十五日

水利部党组转报王化云《关于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结报告》

(一九五五年二月四日)

中央农村工作部转报中央:

  黄河水利委员会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召开了陕西,甘肃、山西三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会以中总结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研究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方向、方法。现将王化云同志《关于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结报告》转上,请审阅。如中央批准这一报告时,请批转发有关各省,以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水利部党组

二月四日

王化云关于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结报告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间,为了总结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研究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方向方法,我们召开了陕、甘、晋三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人员是三省和专区的代表及一部分保持水土有经验的农民、劳模、科学研究工作人员,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干部七十多人。在会议上首先分析了西北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情况。西北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区主要是陕、甘、晋三省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由于山、河分布和水土流失、分割破坏的结果,整个地形可分为四种类型:(1)邱陵沟壑区(陕北、陇中、陇南、晋西),(2)高原沟壑区(陇东等),(3)石山区(黄龙山、六盘山、陇山等),(4)风沙区(长城内外)。水土流失以邱陵沟壑区为最严重,这里主要为片冲,沟冲次之。高原沟壑区以沟冲为主,片冲次之。其发展规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而冲刷的结果则是由高原变成高原沟壑区,由高原沟壑区变成邱陵沟壑区。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坡陡、流急、土松等自然因素外,人类不能合理利用土地也加速了水土流失。农民因水土流失及天灾威胁,多存“天种天收”思想,又以燃料、饲料、肥料及人力畜力的缺乏,在“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下造成“滥伐、滥垦、滥牧”的严重现象。而水土流失的结果,不但长期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并把大量泥沙送入黄河(黄河每年平均输沙量在陕县为十三亿八千万公吨),致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淤高(现在河床高出地面三至十公尺),发生周期性的溃决和改道。同时由于河水含沙量大,给利用黄河的各项措施(发电、灌溉、航运、工业给水等)增加了严重的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北人民在各省党政领导下积极进行了水土保持工作,到一九五四年为止,据不完全的统计,陕、甘、晋三省已做地埂、地坎沟、梯田、垅作区田、截水沟等田间工程二、七〇二、五四一亩,谷坊一、一六七、六九八座,大型留淤坝及淤地坝一〇三座,涝池、水窖、水簸箕等一、一七二、三七二个,整理天然池及新修蓄水池一四个,引洪漫地三六六、八八〇亩,造林种草七、三五〇、五二八亩。这些工作的完成,据部分典型材料的推估,将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约四、五〇〇万公吨(附表)。同时增加了农业生产,初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例如:(1)邱陵沟壑区的晋西离山、临县一带,群众在三、五里长的支沟内修筑梯级式的淤地坝,既可淤地增产又可拦蓄泥沙。离山娘娘庙沟内共修大小土坝十三道,拦泥十二万方,淤地八一亩多。这些坝地每亩产小麦一六〇斤,较坡地的产量多收一一〇斤,同时逐年加修,可以经常保持丰产与拦蓄泥沙作用。(2)在邱陵沟壑区的另一类型中如天水专区,由于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重视,已普遍展开了水土保持工作,仅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四年六月就培地埂、修梯田六十八万多亩山坡地,有二十二万多亩地栽了树,种上护坡植物,沟壑内重点修筑了谷坊、拦洪坝等工程,对保持水土及增加生产均起了重大作用。又如甘谷县牛家坪,群众在坡地上进行了田间工程和修梯田,井配合农业技术改良措施,每亩小麦由一一二斤提高到二八〇斤。该村在一千亩坡地上修地埂,挖地坎沟,并在道路集流处挖涝池,一九五四年一次降雨七二公厘未发生冲刷。据天水水土保持站试验结果十四度的坡地,每亩平均产量为一四五斤,经过逐年修筑坡度变为十一度,每亩平均产量四一七斤;在十九度的坡地上每年冲刷量为二〇七一公斤,修成三度的梯田后,冲刷量为六一三公斤,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3)在高原沟壑区中董志塬的南小河沟方家沟圈,集流面积约为零点三平方公里,四十年前沟头的发展严重威胁着该村安全,群众在沟头修沟埂一道,挖涝池五个(容积二千多立方公尺)并修改了道路以拦蓄来水。同时在沟内植树植草。四十年来,经一九三三年暴雨及一九四七年西峰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暴雨(八小时降雨一三二公厘)考验,全部控制泥沙径流,水未下原,沟头没有进展,防止了沟坡沟底的冲蚀,庆阳水土保持推广站一九五四年在南小河沟选择两道坡长、坡向相似的沟。一为试验沟,沟内植树造林,修筑插柳谷坊,禁止放牧;一为没治理沟,经过一年的时间没治理的沟含沙量为百分之五〇点一五。试验沟则仅为百分之二〇点五二,相差一倍以上,(4)在石山区中如山西平顺县羊底井村,原来山多地少,土地瘠薄,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每逢降雨洪水满河。自一九五〇年进行封山育林,植树培草,种植果树及打坝、修谷坊、梯田、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作,以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逐步达到全面发展,在进行统一规划下,合理利用了土地,一九五三年全村每亩平均产量三〇四斤,每人平均收入六一三斤;合作社每亩产量三九三斤,较战前每亩一五〇斤提高百分之二百六十以上。同时在同样暴雨情况下,雨后三、五小时山洪即过的情况,改变为雨后清水长流达二十五天。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认为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依靠群众,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泥沙增加农业生产,是完全可能的。但由于广大水土流失区域情况复杂,应该在“综合开发,大力开展,稳步前进”的方针下,建立专业机构,加强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互助合作,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一)在邱陵沟壑区,由于这一类型在水土流失区中所占面积较大,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陡流急,水土流失严重,应为今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在这一类型地区内,还应分别不同情况:在陕北无定河、清涧河中下游及晋西离山、临县等地,因黄土覆盖厚,打坝淤地快,收效大,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应首先以打坝淤地为主,结合修坡式梯田、水簸箕、拨水道及推广垅作区田,中耕培土等方法,以迅速控制泥沙,满足农民增产要求。其次,在陕北神木、府谷、晋西北保德,兴县、静宁等地,因石多土少风沙火,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应自上而下地在缓坡地上修梯田,挖水窖和修拨水道等田间工程为主,并有重点地结合自上而下在沟内打坝淤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再次,在甘肃天水、平凉、定西等地,坡度较缓,雨量较丰,应以田间工程为主,结合沟壑治理,进行修梯田、垅作区田等高沟埂等方法,井在荒坡山沟造林植草,固定沟道,解决饲料、燃料、肥料缺乏问题;干旱地区则应首先解决防旱问题,尽量利用水源,打井挖水窖和涝池,引洪漫地开展小型灌溉。同时进行各项田间工程,种树植柳,解决人畜饮水。以上三类地区都应在农业增产和合作化的基础上逐步停耕一部分过陡坡地,对合理利用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植林种草,相应发展畜牧等,以发展多部门的经济。

  (二)在高原沟壑区:即泾河、北洛河中下游及渭河河谷黄土台地,由于沟壑剧烈发展,原面逐渐破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应以保原固沟为原则,而又以保原为主。在原地上修地埂、封沟畔、挖涝池,进行沟头防护,结合农业技术改良措施,拦蓄与排除村庄洼地道路上的集流,同时在沟内修谷坊、植树造林、稳定沟坡、固定沟底、拦蓄水土。

  (三)在石山区:即晋东南、晓东及渭河以南秦岭等她,一般是山高土薄,耕地少,荒山多,坡陡,雨暴应急,人民生活困难。这一地区应尽先发展梯田,增加粮食生产,同时在不影响牧业发展的原则下,封禁部分荒山,大量造林植草,增加被覆,并在沟内修谷坊,蓄水栏沙淤地,以减缓径流。

  (四)在陕北长城内外的风沙区:由于人口少,耕地多,畜牧比重大,以及风多雨少,常受风沙灾害等特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应以固定沙邱为原则,有计划地营造防护林带,开展群众性的种植固沙林,另外在无定河上游要尽量利用洪水漫地,修筑谷坊土坝,固沟保涧,以改良沙破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从全面情况来说,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还处干打基础时期,为了把基础打好:

  第一、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领导,为了有步骤地大力开展这一工作,在陕、甘、晋三省应早日设立省、专及重点县水土保持专业机构,在黄委会与各省省委双重领导下,加强党的统一领导,配备强有力的行政技术干部,采取积极步骤,大力进行组织动员与推广示范工作,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建设山区,发展多部门经济长期的主要的任务。

  第二、必须依靠互助合作,走合作化的道路,现在合作化运动已成为全国农村工作的中心和农业生产的基础,根据陕、甘、晋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不仅要依靠互助合作,还要依靠水土保持,两者必要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互相推动,互相发展,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因为水土保持是系统地改造自然的工作,也是改变农民生产习惯的艰巨工作,只有在互助合作化的基础上从增加生产着手,依靠群众,总结与推广简单易行、费小效宏、为当地农民乐于接受和能够进行的方法,并用实际好处进行教育,使农民积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把水土保持工作逐步推向高潮。

  第三、要作好水土保持工作,农、林、水、牧必须密切结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全面计划,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积极开展,为此:(1)从规划着手,加强勘测规划工作,在各省推广重点,结合农业增产计划,进行一乡、一区、一县的初步规划,为大力开展准备条件;(2)一切工程要贯彻质量第一,接受重量轻质的失败教训,作到既要发展数量又要保证质量,防止不结合实际,忽视质量,只求数量的形式主义,同时要加强养护,发挥工程效益,纠正只用不管的现象;(3)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指导工作,面向群众,面向生产,使科学为生产服务,试验为推广创造条件,作到科学与生产密切结合。

  第四、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应在现有基础上,从群众当前利益着手及长远利益着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要大力推广,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应集中力量作好示范,吸取经验,培养干部,教育农民,积极为大规模推广创造条件。但在示范推广中应采取:宜于修坝者修坝,宜于进行田间工程者进行田间工程,宜于植林种草者植林种草,不要机械搬运经验,要从实际出发,以免浪费人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收不到实效。

  以上意见是否适当请予审核,并请批转案、晋、甘、豫各省及内蒙参考施行。

王化云

一九五五年元月二十八日

发表评论与建议

请在用户中心修改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联系您